石学敏丨醒脑开窍针刺法针灸血管性痴呆
2021-5-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01
石学敏老师简介石学敏,男,中医、针灸学专家。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授衔针灸学专家。世界著名中医针灸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长。石学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02
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一)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二)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
1、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
2、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频率在50~60次/分。
04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
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主穴
(1)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2)人中(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是十三鬼穴之一,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
人中: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为度。作用:醒脑窍,通脑络。用于治疗精神意识思维障碍,语言功能障碍,优势半球损伤等常见的脑卒中症状。
(3)三阴交(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之交会,可补三阴,益脑髓,调气血,安神志。本穴为回阳九针之一,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证。
三阴交:直刺1-1.5寸,捻转提插结合补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滋补肝肾。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的患者。
辅穴
(1)极泉(手少阴心经)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作用:宽胸理气,通经活络。
(2)尺泽(手太阴肺经)
尺泽:屈肘成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治疗上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3)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治疗下肢瘫痪,肌力小于3级,肌张力不高患者。
配穴
(1)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每穴施手法1分钟。
风池: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翳风:针向结喉,进针2~2.5寸采用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
完骨:平刺0.5-0.8寸,补益脑髓,改善脑缺血缺氧。
(2)手指握固加合谷:
合谷:进针1~1.5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动或五指自然伸展为度,改善中风后手指握固症状。
(3)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金津、玉液及咽后壁放血:用毫针散刺,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
上廉泉:针向舌根1.5~2寸,用提插泻法,改善脑卒中后语言功能和吞咽障碍。
(4)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丘墟透照海:约1.5~2寸,局部酸胀为度,改中风后善足内翻症状。
并发症的治疗
(1)便秘:针外水道、外归来、丰隆。
(2)呼衰:针刺双侧气舍。
(3)尿失禁、尿潴留:针中极、曲骨、关元、局部施灸、按摩或热敷。
(4)共济失调:针风府、哑门、颈椎夹脊穴。
(5)复视:针天柱、晴明、球后。
(6)癫痫:针大陵、鸠尾。
(7)肩周炎:针肩髃、肩髎、肩内陵、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针灸处方主方1——“大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双侧内关、人中、三阴交
副穴:患肢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吞咽障碍加风池、翳风、完骨;
手指握固加合谷;
语言不利加上廉泉,金津、玉液放血;
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
二、操作:
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结合的泻法,施手法1分钟;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再刺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斜刺,进针1.0~1.5寸,采用提插补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
主方2——“小醒脑”
一、穴位组成:
主穴:上星、百会、印堂、双侧内关、三阴交
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
二、操作:
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针直立,采用轻雀啄手法(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之,选3寸毫针由上星刺入,沿皮刺入百会穴后,针柄旋转90°,转速20~次分,行手法1分钟
其他主穴、副穴、配穴手法同主方1。
只要没有系统地接受正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的患者,开始治疗的前3天均必须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之方I。主穴之方I的醒神开窍、通调元神的作用比主穴之方II作用强,3天以后如果患者意识障碍尚未解除,主穴之方I应该继续应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但主动运动尚未出现,则主穴之方I和主穴之方II可以交替使用;如果意识障碍解除,主动运动出现,仅是力量不足或精细动作差,可以用主穴之方II代替主穴之方I。
比较而言,主穴之方Ⅱ更多用于中风的恢复期、后遗症期及非器质性的心悸、疼痛、遗尿、阳萎及遗精等证。
06
临床应用适应症1.中风病及其相关病症。2.神志、精神疾患,如瘾病、痴呆、郁证等。3.各种脑病。如脑外伤、小儿脑瘫等。禁忌症1.急性脑出血。2.高血压。07
注意事项(一)“大醒脑”与’‘小醒脑”的临床应用
“大醒脑”长期使用增加病人痛苦,“小醒脑”适用于病情稳定,神志清醒的中风患者。
1、应用调神法之初,首选“大醒脑”,而后与’‘小醒脑”交特使用。
2、在中风急性期者,患者亦可用一般要求严格按照“大醒脑”法操作,病情轻浅者,亦可用“小醒脑”针刺法操作。
3、对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按照“小醒脑”针刺法操作,但病情严重者可使用“大醒脑”针刺法,亦可交替使用。
(二)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
故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三)对针刺特别敏感者
1、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2、卒中后遗症期长期应用针灸治疗: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避免患者出现疲劳感或穴位疲劳的出现,对醒脑开窍法务必要慎用或减小刺激量。
3、对针刺特别敏感者:临床常见的一些畏惧针刺法或对针刺特别敏感的病人,在应用醒脑开窍法时为使其能接受治疗必须掌握好刺激量,尤其是水沟穴的刺激量。
4、刺激量应视病情灵活掌握: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要求患肢抽动次数可灵活掌握,肢体肌力在0一3者可使之抽动三次。肢体肌力在3级以上时,可适当减少抽动次数。
5、留针情况:针刺操作实施手法后,非立即留针,而是要求患者立即活动患肢。除三阴交留针外,其余各穴均补出针。三阴交要求将针提至皮下,不出针,让患者活动,留针时再将针刺入得气深度。
(8)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四白、太冲。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