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

2021-6-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xwdt/

本期分享

刊登于年2月《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READING文章·摘要导读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疾病流行产生影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该文基于目前研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其传染病的影响,发现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媒介生物种群数量、密度、分布以及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时空动态、流行频率和强度等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存在时空异质性。

气候变化驱动我国登革热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区向西向北显著扩展、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且随着气候继续变暖未来流行强度和风险人群将加速增加。针对气候变化等导致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开展的适应性策略和措施研究,提供了“自上而下”行政干预和“自下而上”社区媒介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基于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未来,我国亟待在该策略指引下,加强经费投入,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完善针对气候变化的媒介生物及相关疾病监测系统,加强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敏感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保护脆弱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持续创新的精准策略和措施。01左中括号前言左中括号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IPCCAR5),-年,全球陆地和海洋温度上升了0.89℃(0.69~1.08℃)。相比全球平均水平,我国的增温情况更为显著,中国近50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增温幅度约为1.10℃,增温速率接近0.22℃/10年[1]。气候变化还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范围增加等,对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气候变暖对传染病影响中,以媒介生物传染病最为敏感,一方面由于媒介生物的时空分布易受气候因素的影响,温度即使是微小的上升也会引发媒介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巨大变化,另一方面病原体在媒介生物体内的繁殖与扩增也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研究进展,提出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重点,为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我国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01左中括号气候变化对于媒介生物影响左中括号

本部分详细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于蚊虫,鼠类,蜱,螨,钉螺生物的生态学和扩散的影响。

01左中括号气候变化对于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左中括号

本部分详细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于媒介生物传染病,包括蚊媒传染病,鼠传疾病,蜱螨传疾病和螺传疾病的影响。

左右滑动查看文章

01左中括号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预估研究左中括号01对媒介伊蚊及登革热影响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媒介伊蚊适生区及登革热风险区将进一步向北、向西扩大。例如,樊景春等利用CLIMEX模型预估发现,当前我国白纹伊蚊的高度适生区集中于海南、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县(区)(.87km2)。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白纹伊蚊高度适生区将向西、向北扩展,如在典型浓度路径(RCP)2.6情景下(最低增温),到年高度适生区将达到个县(区)(.25km2),在RCP8.5情景下(最高增温),到年高度适生区将达到个县(区)(.75km2)。受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媒介伊蚊适生区变化的影响,将有更多的地区适合登革热传播。当前我国有个县(区)的1.68亿人处于登革热高风险区,在RCP2.6情景下,年高风险区将覆盖个县(区)的2.78亿人,年高风险区将覆盖个县(区)的2.33亿人。RCP8.5情景下,登革热的高风险区将进一步扩大,到年将增加至个县(区)的4.93亿人[63-64]。02对媒介按蚊及疟疾影响气候变化对媒介按蚊及疟疾影响的预估未来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媒介按蚊适生区和疟疾风险区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维持消除疟疾状态构成重大威胁。基于Maxent物种分布模型发现,同时考虑土地利用和城市化后,和年代暴露于4种媒介按蚊的人口可能会呈现显著的净增长[65]。未来不同情景下不同年代的疟疾发病率呈现同样的趋势。以-年河南和安徽省个县(区)为现场[66],使用遗传规划模型(GP-basedmodel)发现,未进行防控情景下,未来疟疾发病率会显著升高,分布范围将显著增加,其中,年华北地区发病率将会升高19.00%~29.00%。基于广义可加模型(GAM)的预测发现,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布范围在西北、北部、东北预计会有较高增长(50%),间日疟空间变化比恶性疟更加明显。年2个情景(RCP4.5、RCP8.5)下间日疟将会平均增加5.50%和9.80%,恶性疟将会平均增加8.40%和6.90%;年代上述2个情景下间日疟将会平均增加49.80%和34.30%,恶性疟将会平均增加47.10%和79.60%[67]。03对未来鼠传疾病影响的预估大多数研究基于模型进行不同时空的预测预警研究。一项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山东省HFRS的流行区风险预测,结果表明HFRS发病高风险区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病分布基本一致,效果较好。全国HFRS发病的预测结果显示华北、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多个省份为高危地区[68]。目前尚未发现针对HFRS的预估研究报道。04对未来螺传疾病影响的预估气候变暖可使钉螺的分布区扩大,对我国年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构成不利影响。既往研究发现,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同基准期相比,钉螺的非适生区面积减小,而低-中适生区面积扩大,中-高适生区呈现向北方移动的趋势。杨坤等[69]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血吸虫病在我国传播范围与强度进行预估,发现和年代2种情景下血吸虫病分布北界出现北移,风险扩大,到年,血吸虫病例将增加万例,但也有研究发现不同的结果。一项针对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的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前提下,随着纬度升高,北部地区气温升高,但是降雨量呈现减少趋势,并不能完全满足钉螺北移和血吸虫病流行向北扩展的气候条件[70]。01左中括号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影响和应对措施研究左中括号

随着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时空分布的影响不断增加,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加之近年来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越来越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防控策略措施也不断发展。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应对策略

年以前,我国媒介生物防控策略是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年以后,随着驱动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发生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改变,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也随之改变。刘起勇指出,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是实现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年的核心路径,该策略充分考虑了健康、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媒介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实现了媒介生物的常规长效控制及媒介生物传染病风险的精准管控,在指导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从暴发应急控制向暴发风险控制的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健康中国”规划纲要》、WHO“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均涉及应对策略方面的内容。毕鹏[71]认为,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社区干预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的策略之一。在安徽省,一项针对名临床医护人员的研究表明,多部门合作,有效防控措施,提高农村保健经费投入,加强网络直报硬件建设是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对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主要策略[72]。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影响与日俱增,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应对研究也不断深入。在监测网络建设方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牵头建立了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1个地市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以及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8个地市的“全国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系统”。基于上述监测系统,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在干预研究方面,口岸利用大数据[73]、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视频监控网等新技术手段进行了输入性病媒生物智能监控研究。在广东省,陈斌等[74]对以“自上而下”行政干预和“自下而上”社区媒介综合治理相结合的登革热社区参与式干预模型进行了系统研究。01左中括号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影响未来研究建议左中括号

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顶层设计

我国已有少数省份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应对策略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但是研究区域碎片化,国家层面尚缺乏此方面的顶层设计和充足的研究证据。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此领域的研究实施并基于取得的研究证据指导国家层面的应对策略制定,力争将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负担纳入我国的疾病防控相关的政策、策略、规范、健康规划和行动计划制定中去。

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及应对的系统性风险评估

当前,我国已经针对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影响开展了一些研究,但是仍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我国病媒生物监测预警网络尚不够完善,基于多维因素开展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及预警能力较弱。因此,我国应开展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系统性、经常性的研究,特别是其对未来30~50年的长期影响,加强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研究,定期发布国家风险评估报告,指导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科学精准控制。

厘清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研究的盲区及薄弱点

从研究病种来看,当前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其相关传染病影响及应对研究主要聚焦于蚊传疾病中的登革热、疟疾和乙脑,鼠传疾病中的鼠疫和HFRS以及螺传疾病中的血吸虫病。其他重要媒介生物传染病研究较少,如基孔肯雅热、西尼罗热、黑热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等。从研究内容来看,气候变化对鼠疫和HFRS影响预估研究不足;气候变化背景下病媒生物入侵侦检及风险研究刚刚起步,如采采蝇(Tsetsefly)和部分种类锥蝽等;应用研究相对较多,但机制研究等基础性研究明显不足;气候变化背景下媒介生物传染病社区干预及可持续控制研究不足。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研究方法较多,但社会学、人口学、气象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研究方法不足。

加强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以及应对研究立项和经费投入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以及应对属于当前的研究热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的风险以及应对机制方面研究起步晚、立项少、经费投入不足,对实现《“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提到的鼠疫、HFRS、登革热、疟疾、黑热病、包虫病等重要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防治目标任务不利。建议我国科研项目管理部委如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等应进一步加大基金投入,确保创新成果产出,为应对气候变化降低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风险,保护人群健康方面提供依据。

注重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以及应对领域高端人才培养

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影响以及应对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性质,涉及多部门通力合作,对研究队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高,但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仅1/4的被调查人员可以较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的影响[75]。建议:未来应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不断加强该领域的高端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将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到该领域战略发展的高度,确保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群健康工作的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我国应加强经费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气候变化对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影响以及应对策略研究的顶层设计,做好系统性的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控策略规划和干预措施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敏感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保护脆弱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持续创新的精准策略和措施。

END点击“阅读原文”查阅和下载原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cs/111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