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下巴长包,不是肝片吸虫而是这种病
2021-4-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养殖户普遍认为羊下巴鼓起来便是肝片吸虫,其实水肿和长包是有明显区别的。水肿没有具体的形状,长包通常为椭圆形。水肿可能是肝片吸虫,也有可能是前后盘吸虫、血吸虫和血茅线虫。但长的包是放线杆菌病。
放线杆菌病为慢性传染病,以头部、皮下及皮下淋巴结呈现有脓疡性的结缔组织肿胀为特征。本病为散发性,很少呈流行性。
01
病原
病原为林氏放线杆菌。细菌呈杆状,在脓小粒中成为长链,为革兰阴性;本菌抵抗力微弱,单纯干燥和加热至50℃能迅速将其杀死。
02
流行特点
本菌平常存在于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中,当健羊的口腔黏膜被草芒、谷糠或其他粗饲料刺破时,细菌即趁机由伤口侵入柔软组织及附近淋巴结,多呈散发。
03
临床症状
常见症状为唇部、头下方及颈区发肿。有些病区由于脓肿破裂,其排出物使毛黏成团块,于是形成痂块。未破的病灶均为纤维组织,很坚固,含有黏稠的绿黄色脓液,脓液内含有灰黄色小片状物。
上颌骨左侧有一明显的放线菌肿,齿槽被破坏,面部骨质突出
04
病理变化
此病只侵害软组织,
常通过淋巴管在其他部位引起迁徒性病灶,故淋巴结常受影响;在山羊,肺部病变主要是出现微小的白色结节,突出表面。
05
防制措施
因为粗硬的饲料可以损伤口腔黏膜,促进放线杆菌的侵入,所以为了预防,必须将秸秆、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浸软以后再喂。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避免到低湿地区放牧。
06
治疗
①静脉注射10%碘化钠溶液20~25毫升,每周1次,直到痊愈为止,并经常给病部涂抹碘酒。②内服碘化钾,每次1~1.5克,每天3次,做成水溶液服用,直到肿胀完全消失为止。或用碘化钾2克溶于1毫升蒸馏水中,再与5%碘酒2毫升混合,1次注射于患部。③给患部周围注射链霉素,每天1次,连续5天为1疗程。链霉素与碘化钾同时应用,效果更为显著。④对于较大的脓肿,用手术切开排脓,然后给伤口内塞入碘酒纱布,1~2天更换1次,直到伤口完全愈合为止。有时伤口快愈合时又逐渐肿大,可给肿胀部分注入1~3毫升复方碘溶液(用量根据肿胀大小决定)。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