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真的小龙虾体内真的有致病吸虫

2021-4-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最近,网传苏州一女子因食用小龙虾感染肺吸虫病,出现咳血等症状,医生诊断病因是食用小龙虾导致小龙虾体内的肺吸虫进入该女子肺部。这条消息给我市不少“无虾不欢”的食客泼上了一盆冷水。

“小龙虾体内真带有可致病的肺吸虫吗?”“深受食客欢迎的小龙虾还敢吃吗?”24日,本报记者来到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了实验,结果送检的三种小龙虾体内,均发现致病吸虫。

24日一早,记者来到七一路上的一个大型海鲜市场。记者随机选择了市场内三家海鲜店,分别购买了3种活体小龙虾,其中两家海鲜店老板称他们店的小龙虾是从湖北省购入(以下简称这类小龙虾为H1、H2。);另一家海鲜店的小龙虾是从江苏省购入(以下简称这类小龙虾为J1)。

随后,记者带着购买的小龙虾来到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检疫实验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第一部分:判断H1、H2、J1体外是否带有致病吸虫

第一步: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小龙虾;

我们挑选H1、H2、J1三类小龙虾各2只,并依此放入盛有清水的超声波清洗机清洗3分钟;

结果:清水均变得浑浊不堪,且有部分漂浮物。

第二步:将清洗小龙虾后的浑水放入离心机内沉淀,随后,提取沉淀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H1的清洗沉淀中发现肺吸虫的囊蚴;H2的清洗沉淀中发现有肺吸虫的尾蚴;J1的清洗沉淀中未发现致病吸虫。(囊蚴、尾蚴为肺吸虫、肝吸虫发育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二部分;判断H1、H2、J1体内是否带有致病吸虫

第一步:提取H1、H2、J1的头部各一个,分别提取头部分部组织;

第二步:分别提取H1、H2、J1的头部组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提取的H1的头部组织中发现有四个肺吸虫的囊蚴;提取的H2的头部组织中发现有肝吸虫的尾蚴;提取的J1的头部组织中发现有肺吸虫的尾蚴。

第三步:提取H1、H2、J1的部分腹部组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均未发现可致病的吸虫。

分析:

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闫文朝闫文朝说,利用超声波清洗机清洗小龙虾,可将附着在虾体的绝大多数杂质清洗下来,而H1、H2的清洗沉淀液中发现了肺吸虫,可以定性这两种小龙虾体表或者裸露在体外的腮部寄生有肺吸虫;而在H1、H2、J1的头部碾磨物中分别发现的肺吸虫的囊蚴、尾蚴以及肝吸虫的尾蚴,这说明小龙虾头部是这类吸虫寄生的主要位置。

“大多数淡水甲壳动物都可能是肺吸虫、肝吸虫的宿主,它们以囊蚴、尾蚴的形态寄生于宿主,而人是这些吸虫的终极宿主。”闫文朝说,肺吸虫、肝吸虫可在宿主体内可活5~6年,长者达20年,一旦被人误食进入体内,这些吸虫可在人体移行,在移行途中可寄生于人体脏器,其中肺吸虫可在人体肺部发育为成虫,而肝吸虫则可在人体肝脏发育成成虫,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提醒:爱吃小龙虾的您,多留意以下几点

“实际上,寄生在小龙虾体内的肺吸虫、肝吸虫也并不可怕,烹饪时温度达到摄氏度并持续5分钟左右,即可杀死这些吸虫。”闫文朝说,此外,市民食用小龙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购买的小龙虾应先在清水中养1-2天,使其吐净体内泥沙等杂质;

二、烹制小龙虾前把鳃、细爪剪掉,用刷子刷净虾壳,烹制时要蒸熟煮透,切勿考虑口感鲜嫩,食用未煮熟的小龙虾;

三、虾尾中的肠管、虾头不要吃;

四、死虾不能食用。烹调后的虾如有浓烈腥味、虾体散开发直、肉体松软无弹性、颜色变暗、壳身有较多黏性物质等,极有可能是用死虾制作;

(特别感谢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闫文朝老师、高小蝉老师以及学生薛瑞、宋少甫、周冰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10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