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吸虫病及其防控措施
2016-12-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王广华徐文阁陈瑛琦孙家慧
肝片吸虫病以耕牛,尤其是水牛多发。一般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好。
1病因
水牛经常在低洼潮湿的草地放牧,而低洼潮湿的草地正是肝片吸虫虫卵发育最为适宜的环境。肝片吸虫的发育: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发病机理:肝片吸虫成虫进入牛体之后会发生病理过程。第1,出于虫体的机械刺激,引起肝脏损伤,使胆管增厚,严重时,致使肝硬化。第2,由于其产生的毒素的作用,从而使牛的生理机能发生障碍。第3,由于肝片吸虫吸取牛体内的营养,使牛的身体衰弱。出现一系列症状。本病的致死率不高,但由于虫体长时间寄生于体内,严重影响了牛体的正常发育,影响经济效益。
2发病机理
幼虫在牛体肠壁、腹腔、肝实质内移动可引起炎症;成虫可导致牛患牛黄疸,堵塞胆管;虫体代谢物可被牛体吸收,引起贫血、水肿、营养不良等等。染病后呈慢性经过,成年牛一般没有特殊症状,犊牛症状最为明显。患牛日渐消瘦、皮毛脱落、食欲废绝、反刍无力、行动迟缓,患病后期可见胸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但无疼痛表现。如果染病后又贫血症状,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导致衰竭死亡。
3治疗
硝氯酚,剂量:38mg/kg体重,药包在菜叶中进行喂服,或者采用注射剂,剂量:0.5~1mg/kg体重,肌肉注射。临床应用有良效。
硫溴酚,混合饲料中喂服,40~50mg/kg体重,对于杀灭幼虫和成虫效果好。
别丁,临床治疗,40~60mg/kg体重。
三氯苯唑,这种药物用于杀灭肝片吸血虫效果较好,可达到%的灭死率,安全系数比较大,口服,剂量:12mg/kg体重,治疗。
芬苯达唑,口服,剂量:90mg/kg体重,治疗。
碘醚柳胺,临床验证杀灭成虫、幼虫效果较好,剂量:mg/kg体重,口服治疗。
中药可用龙胆、泽泻、贯众各12g,槟榔30g,混合研磨,冲水灌服,1剂/d,连续服用3d,治疗效果较好。
4预防措施
4.1定期杀虫
一年可进行2次杀虫。第1次选择在秋末冬初进行,此时由放牧转向舍饲,要消灭牛只体内寄生的幼虫和成虫,保护牛只健康越冬。第2次杀虫可在春季由舍内饲养转为放牧前进行,这个时候驱虫可预防牛体内参与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放牧地点导致病原扩散传染。驱虫要在固定的地点集中进行,避免有牛只遗漏,应选择既可以杀灭成虫,又可杀灭幼虫的药物。
4.2管理好牛粪
对于牛群排出的粪便要集中处理,堆积发酵,一方面,便于杀死虫卵,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虫体对于水源和放牧地污染,遏制了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4.3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
椎实螺为肝片吸血虫的中间宿主,消灭中间宿主,可阻止肝片吸血虫进一步发展为尾蚴,遏制其生长。消灭椎实螺,一方面要破坏其生长环境,可结合农田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将田间、牧草边不用的水渠、泥塘、低洼水沟添平,这样就破坏了其生长发育的环境,避免了螺的孽生。另一方面可用药物或者化学肥料防治,可在其生长水源投放血防67药物,血防67药物浓度达到2.5ppm时,可起到灭螺的作用,同时这个浓度对牛体也无害,但是鱼比较敏感,所以不可将其用于鱼塘。化肥可用氨水、氯化铵等等,灭螺效果都很好。此外,在水田中散养鸭群,也是灭螺的上佳方法。
4.4注意牛群放牧地点牧草及饮水的卫生安全
保证放牧地点牧草及饮水的卫生安全,不要在沼泽地带放牧,尽量选择高处、干燥的地区放牧。因为沼泽地带一般适宜椎实螺生长,肝片吸血虫卵更容易滋生其中。如果经常在这些地方放牧,无形中就增加了感染疾病的可能。此外,牛群饮水最好用井水或者是自来水,这样可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