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它吗血吸虫

2017-3-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生在世健康不易。近来,小编收到消息有一种“病”潜伏在我们身边,不怕明目张胆来袭,就怕突然袭击呀,何况还是这小小的寄生虫。什么,寄生虫?对,就是血吸虫导致的血吸虫病!一、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的学名是裂体吸虫,血吸虫病是由于人和家畜感染了血吸虫尾蚴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寄生虫病。它对人类和其它哺乳动物危害巨大,如牛、马、猪、羊和犬都会得此病。按其发病的时间、症状和体征,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解放初期,由于医疗技术的不发达,血吸虫病严重威胁人畜生命,给人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二、血吸虫病流行于哪些地方?当前,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长江、通顺河、东荆河水系的河滩、堤外中钉螺密度曾经很高,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有力治理,但血吸虫还未绝迹。对血吸虫的病的防治丝毫不能松懈。三、人们是如何感染血吸虫病的?不论男、女、老、幼也不论何种民族与性别只要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就有感染血吸虫病的可能。感染血吸虫病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生产性接触疫水感染。如水田作业、打湖草、放牧、防汛、抗洪、抢险、测量、勘测、施工,以及捕鱼捞虾等在疫水中作业;二是生活性接触疫水感染。如游泳戏水、淘米洗菜、洗衣物及饮用疫水等。尾迹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疫水机会越多,暴露在疫水中的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大。四、血吸虫病的危害危害那是巨大的……人人都有可能患吸血虫病,但青少年是血吸虫易感人群,在易感染季节频繁接触疫水,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青少年患急性血吸虫病后,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急性血吸虫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血吸虫病,甚至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身材矮小、消瘦无力,体质虚弱,有的生长发育停滞,过了青春期仍如小儿,称为侏儒型血吸虫病。?侏儒症?“巨脾”和“大肚子病”五、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感染血吸虫,气温较高的春、夏、秋三季(4~10月)最容易感染。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感染血吸虫的机会也就大。夏季气温高,下水游泳、洗澡的人数增多,接触疫水频繁,血吸虫感染率较高。洪水季节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秋季是捕鱼的好季节,湖区居民常常下湖捕鱼、捉虾,发生急性感染的也多。因此,秋季同样是血吸虫感染的一个高发季节。冬季,降雨量少,水位下降,多数易感环境未被水淹,钉螺不能逸出尾蚴。并且天气较为寒冷,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也不多。冬天不容易发生感染,形成较长时间的血吸虫非易感季节。但是,下雨后,局部有螺洼地的钉螺被积水淹没,仍然有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今天有个小伙伴告诉我其实钉螺很好吃!啊啊啊……没有钉螺存在,血吸虫就无法繁殖、发育和传播,也就不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流行和危害。钉螺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消灭钉螺就成为防治血吸虫病的主要措施之一。七、钉螺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条件(1)水水是钉螺赖以生存和繁殖的重要条件之一。钉螺水陆两栖,适宜“冬陆夏水”的环境,在潮湿的泥面产卵。幼螺在水中或潮湿泥面孵出,并在水中生活三周,三周内离水会很快死亡。钉螺不产卵于干燥的地面,也极少产卵于水下。长期干旱或连续8个月以上的淹水能消灭钉螺。雨水对钉螺的活动影响较大。钉螺在阴雨天活动频繁,较容易被查获。(2)土壤钉螺对土壤有严格的选择。适宜钉螺孳生的土壤为富含水分的腐殖土,它利于钉螺摄食和栖息。板结的土壤、石面和水泥面不利于钉螺生存。(3)杂草草是钉螺生存的重要微小环境,一般是草多钉螺多、草少钉螺少。杂草的作用是保持土壤湿润、调节温度。不少草类还是钉螺的食物。(4)温度钉螺生存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在自然界,钉螺一般在4、5、6月活动频繁,7、8月活动显著减少,9、10月又增多,11月下旬起再次减少。这与当时的温度密切相关。(5)食物主要摄食腐败的植物。八、吸血虫病的预防支招学习1.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不到疫水中游泳、玩耍、捕鱼、捞虾。不饮用疫水。因生产、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先做好防护。要尽量减少接触疫水的次数、时间和身体与疫水接触的面积,要尽一切可能使用自来水或井水。2.查螺、灭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消灭钉螺可有效地切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的父母要积极配合血防专业的部门做好查螺、灭螺工作。爱我们,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41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