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春季养羊需警惕羊肝片吸虫病的症状和

2017-6-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都年了,你还不订阅小君

让我们和你一起开启吧!

显微镜下的肝片吸虫成虫

羊肝片吸虫病在我国分布最为广泛,涉及31个省市,是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肝片吸虫的中间寄主是本病流行的关键因素,感染后往往导致羔羊和犊牛的急性死亡。

该病多发生在夏秋两季,6~9月份为高发季节。羊吃了附着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各种年龄、性别、品种的羊均能感染,在低洼和沼泽地带放牧的羊群发病较严重。

病原体生理

肝片吸虫成虫

肝片吸虫(Fasciolahepatica):又称羊肝蛭。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中南美、欧洲、非洲等地比较常见。成虫体长为20mm~40mm,宽5mm~13mm。体表有细棘,前端突出,略似圆锥。虫卵椭圆形,淡黄褐色,卵的一端有小盖。

肝片吸虫卵

肝片吸虫生活史

成虫寄生在牛、羊及其他草食动物和人的肝脏胆管内,有时在猪和牛的肺内也可找到。

在胆管内成虫排出的虫卵随胆汁排在肠道内,再和寄主的粪便一起排出体外,落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经过2~3周发育成毛蚴;

毛蚴从卵内孵化,体被纤毛在水中游动,遇到中间寄主锥实螺便迅速穿进其体内进入肝脏;

毛蚴脱去纤毛变成胞蚴;

胞蚴的胚细胞发育为雷蚴;

雷蚴破膜而出,在螺体内继续发育,形成尾蚴;

尾蚴成熟后即离开锥实螺在水中生存,尾部脱落成为囊蚴,固着在水草上和其他物体上或保持游离状态,牲畜饮水或吃草时吞进囊蚴即可感染;

囊蚴在肠内破壳而出,穿过肠壁经体腔而达肝脏,在肝脏发育成熟。

中间宿主—椎实螺

牛羊的肝脏胆管中如被肝片吸虫寄生,肝组织被破坏,引起肝炎及胆管变硬,同时虫体在胆管内生长发育并产卵,造成胆管的堵塞,影响消化和食欲;同时,由于虫体分泌的毒素渗入血液中,溶解红血细胞,使家畜发生贫血、消瘦及浮肿等中毒现象。

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

剖检肉眼可见虫体

患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可视黏膜极度苍白,黄疸,贫血,进而逐渐消瘦,被毛粗乱,毛干易断,肋骨突出,眼睑、颌下、胸腹下部水肿。放牧时会啃食土块,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排黑褐色稀粪,有便血现象。病情严重的,一般经1~2个月后,病情恶化而死亡,病情较轻的,拖延到次年天气回暖,饲料改善后逐渐恢复。

患羊肝脏中分离的虫体

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剖检及粪便检查等几方面综合判断,此处介绍较为简便的粪便检查法:

采取新鲜粪便5~10克,用尼龙筛淘洗法或反复沉淀法检出肝片吸虫卵,虫卵呈长卵圆形,金黄色,大小为~微米×66~82微米。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1药物驱虫

肝片吸虫病的传播主要是源于病羊和带虫者,因此驱虫不仅是治疗手段,也是积极的预防措施。药物驱虫的关键在于驱虫时间与次数,急性病例一般在9月下旬幼虫期驱虫,慢性病例一般在10月成虫期驱虫。所有羊只每年在2~3月份和10~11月份应有两次定期驱虫,10~11月份驱虫是保护羊只过冬,并预防羊冬季发病,2~3月份驱虫是减少羊在夏秋放牧时散播病源。

2粪便处理

圈舍内的粪便每天清除并进行堆肥,利用粪便发酵产热而杀死虫卵。对驱虫后排出的粪便,要严格管理,不能乱丢,集中起来堆积发酵处理,防止污染羊舍和草场及再感染发病。

3牧场预防

①选择干燥地区放牧,避开低洼潮湿地带。

②实行轮牧是防止肝片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把草场用网围栏、河流、小溪、灌木、沟壕等标把分成几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30~40天,按一定的顺序轮回,以减少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机会

③在冬季和初春,气候寒冷,牧草干枯,大多数羊消瘦、体弱,抵抗力低,是肝片吸虫病患羊死亡数量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应转为舍饲,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降低死亡率。

4饮水卫生

在发病地区,尽量饮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等清洁水源,不要到低湿、沼泽地带去饮水。

5消灭中间宿主

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是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在放牧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填平改造低洼沼泽地,来改变椎实螺的生活条件,达到灭螺的目的。在放牧地区大群养鸭,既能消灭椎实螺,又能促进养鸭业的发展,一举两得。

6患病脏器的处理

不能将有虫体的肝脏乱弃或在河水中清洗,或把洗肝的水到处乱泼,而使病原人为地扩散。对有严重病变的肝脏立即作深埋或焚烧处理。

end

资料来源:







































拉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5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