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偏爱这些人,快看看你中招了没

2018-5-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说起肝癌,能想到的就是傅彪、路遥、罗文、沈殿霞、汪国真……

这些名人都不差钱,都能享受最好的医疗服务,但仍然没保住性命,可见肝癌有多厉害。

肝癌因其恶性度高、病情进展快,病人早期一般没有什么不适,一旦出现症状就诊,往往已属中晚期。故治疗难度大、疗效差,一般发病后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人称“癌中之王”。

听着怪吓人的……

为什么肝癌这么厉害?哪些人容易中招?肝癌到底是怎么来的,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预防肝癌呢?

这11种人容易患上肝癌

1、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一方面许多损害肝脏的遗传性疾病,如色素沉着病、糖原贮积症等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另一方面,大家认为肝癌的家族性聚集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聚集所造成。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肝癌会遗传。

2、肝炎后肝硬化病人

50%以上的肝硬化病人发生癌变,而且多是病情反复、肝脏功能改善不良、经常出现腹水等合并症的患者。

3、生活在肝癌高发区的人

中国的肝癌高发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如广西的扶绥、隆安,福建的厦门、同安,江苏的启东、海门,上海的崇明、南汇等,这些地区平均每10万人中至少有30人死于肝癌。另外,肝癌发病率,沿海高于内地,东南、东北高于西南、西北地区。

4、长期酗酒

长期酗酒,可明显损伤肝细胞以及导致营养不良,肝脏易发生肝硬化,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发展成肝癌。当然,除了上述饮食因素外,乙型肝炎、肝脏内的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遗传易感性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当上述两种因素起作用时,肝癌更易发生,如乙型肝炎与黄曲霉素的暴露则发病会更快。

酒精中毒还可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变时,枯否氏细胞减少,可增加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5、生活条件艰苦的人群

肝癌的发生有个职业特点,农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有人说,在中国肝癌和胃癌是穷出来的病,经济条件差的人易患“肝癌”,有一定的道理。

6、基因突变

环境中的突变原和病毒作用激发肝细胞分裂反应途径的活化,引起细胞的点突变和基因易位,是加速癌细胞增殖的可能因素。

7、饮水不健康

水是维持人类有机体正常生存的重要物质。水本身当然不会引起肿瘤,但流行病学调查却证明,饮水污染的程度与肝癌发病率呈正相关。无疑提示水源中存在有致癌物质,还可能是多种致癌物质的共同作用,譬如腐植酸、蓝绿藻毒素等。

8、食用受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

30多年前,英国有一农场以黄曲霉菌致霉变的花生饼粕喂饲火鸡,致使10万只幼雏很快死亡。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污染分布基本相一致。在那些粮油、食品受黄曲霉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较高。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适合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如果人类在夏天长期食用了一些发霉谷物的话,就会染上黄曲霉毒素,肝癌就会出现。

9、摄入过多亚硝胺类化合物

从肝癌高发区南非居民的食物中已分离出二甲基亚硝胺。此类化合物也可引起其它处肿瘤如食管癌。所以也将亚硝胺类化合物归为肝癌的病因之一。

10、摄入过少微量元素

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动物试验表明硒能阻断黄曲霉毒素诱发大鼠和鸭子发生肝癌。

11、繁杂因素

营养过剩(大量营养素)或营养缺乏(如维生素A、B1缺乏)、血色病、寄生虫感染及遗传等,也是诱发肝癌的危险因素。

防肝癌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1、B型超声

B超特点是易操作、费用低,可检出大多数肝脏占位性病变,是诊断早期肝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但B超对于较小的结节(直径《1cm),超声检测的准确率较低,此时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如CT、MRI(磁共振成像)等。

2、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目前诊断肝细胞癌特异性最高的方法之一,在诊断、判断疗效、估计预后、预防复发中有肯定的作用,常作为B超、CT的辅助检查。当AFPug/L、持续升高2个月以上、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等疾病时,就可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癌。但需提醒的是,甲胎蛋白不能诊断所有的肝癌,因为尚有30%-40%的肝癌患者检测的AFP呈阴性,对这些患者应借助B超、CT等相关检查,必要时还可用肝动脉造影或B超导引下的穿刺活检等手段来明确诊断。

3、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这几年发展比较快的手段,随着核磁共振的技术不断发展,扫描时间越来越快,分辨率也越来越高,对于肝脏的一些小病灶也能作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现在核磁共振也是比较重要的肝癌早期的检查方法。

远离肝癌多吃三笋

我们都知道酗酒易导致肝癌发生,那么你知道预防肝癌的食物有哪些吗?在这里为大家推荐三种常见的食物——三笋,即竹笋、莴笋和芦笋。日常多吃这三种食物,可降低肝癌的发生率,而且还美味可口。

1、竹笋:通便、排毒

竹笋食疗可达到通便作用,肠道中的大肠杆菌能把竹笋纤维素合成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还能与肠道中胆固醇代谢产物胆酸合成不能被吸收的复合废弃物排出体外。

2、莴笋:增食欲、防贫血

莴笋叶含丰富的钙、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而臭莴笋素可促进胃液、消化酶及胆汁分泌,有助于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增进食欲。肝硬化合并贫血者常吃莴笋,可促进有机酸和酶分泌,增加铁质吸收,有助于血小板上升和恢复,防止病情恶化。

3、芦笋:减轻疲劳感

芦笋含有的核酸、叶酸、谷胱甘肽、胆碱、精氨酸、甘露聚糖、肽酶芦丁等均能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芦笋还可作为肝癌患者进行食疗的营养品,可减轻疲劳、增进食欲。(综合自凤凰网、99健康网)

转自人民网健康   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

  长久以来,人们在抗击肿瘤的征途上举步维艰。近年来,医学家正在研究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肿瘤防治方法———快乐。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那笑一笑能不能让“肿瘤君”滚蛋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抗癌协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医院原副院长程书钧教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从科学视角告诉你,好情绪是如何打败肿瘤的。

  你生气,就给了癌细胞高兴的机会

  “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体宿主因素的变化不仅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更会对肿瘤病人的治疗有重大影响。”程书钧解释说,癌细胞原本是体内的“好公民”,但由于种种原因诱发基因突变,不听从“组织”安排,肆意生长、掠夺资源、排挤正常细胞,进而演变为人体小社会里的一颗“毒瘤”。而人体就是癌细胞的宿主,情绪变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

  年,世界顶尖科学期刊《细胞》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者将遗传背景相同的小白鼠分为两组:一组在比较大的空间生活,里面有迷宫、玩具、房子、滑轮等玩具,小白鼠可以玩耍、交流,被称为“快乐小鼠”;另一群则放在固定的小空间内,作为对照组。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对两组小白鼠诱发肿瘤(黑色素瘤、胰腺癌等),结果发现,“快乐小鼠”诱发出的肿瘤比对照组小很多。这证明,良性的精神刺激对肿瘤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提示了一条神奇的“抗癌通路”:大脑皮层良性刺激会使得海马区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多,进而影响自主神经(主要是交感神经),然后通过影响脂肪组织达到抑瘤效果。简言之,情绪会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从而改变肿瘤发生发展的进程。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处在恶劣的心境下,对身体的危害更大。”程书钧向记者提供了一组科研数据:研究发现,一旦获知自己患有肿瘤,约有55%的患者会进入抑郁状态,而一般人群的抑郁比例约为17%;约半数肿瘤病人会进入焦虑状态,这一比例是正常人群的3倍。另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状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比心情舒畅的患者高22%。国外还有研究者对肿瘤病人进行了心理干预,受干预组病人的存活时间为36个月,没有得到心理干预者仅为18个月。“可见,人的精神状态及整个宿主状态对肿瘤的发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同样是查出了肿瘤,有的人被吓倒了,天天待在家里胡思乱想;有的人想得开,每天去公园锻炼,四处旅游。后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远大于前者。”程书钧说,肿瘤细胞发展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在这段时间内叫癌前病变。如果心态好、饮食平衡、生活习惯健康,整个机体状态就能保持平衡,这些潜在的肿瘤就不容易发展起来;如果遇到生活打击或者经常闷闷不乐,癌细胞可能就会迅速发生发展。

  情绪好,就可能和肿瘤和平相处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恶性肿瘤发病率35岁~39岁年龄段为87.07/10万;40岁~44岁年龄段几乎翻倍,达.53/10万;50岁以上人群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80岁达到高峰。从数据可以清晰看出,50岁以后肿瘤发生风险大大提高。程书钧解释说,一般来说,50岁以后人体从强盛开始走向衰弱,免疫和神经内分泌功能都在逐渐下降,使得肿瘤发生率迅速提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肿瘤也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程书钧同时指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不同,衰老的进程也不一样,对肿瘤的发生都有影响。

  程书钧说:“以往治疗肿瘤就是开药、开刀,以期杀死肿瘤。这当然没错,但我们要从‘治疗病人的肿瘤’逐渐过渡到‘治疗带有肿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疗人这个整体。如果人这个宿主垮了,那肿瘤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效果是有限的。”肿瘤治疗是综合性的,要对心理、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综合干预。

  老百姓口中有个肿瘤的“1/3”说法:1/3病人死于癌症本身;1/3病人死于过度治疗;1/3病人是被吓死的。程书钧认为,这个说法虽无科学依据,但也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老百姓对肿瘤有一种特殊的惧怕心理———这会增加精神压力,不利于疾病控制。“没有人说得了心脏病或糖尿病被吓死了,却偏偏把肿瘤提出来。”程书钧说,很多人查出肿瘤后就特别恐惧,进入了焦虑抑郁状态。有时医生的一句话、家属的一声叹息,都可能严重影响病人的心情。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抑郁的肿瘤病人死亡率高22%。这不免让我们反思,人体和肿瘤之间必须要有个“你死我活”的决斗吗?

  程书钧说,肿瘤与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硬化一样,都属于老年衰退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要长期吃降压药、降糖药,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药,肿瘤也一样。如果能平和地看待肿瘤,将其看成一种普通慢病,人体和肿瘤就能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加强抗病能力。这就是近年来受到肿瘤医学界普遍认可的“带瘤生存”理念。

  肿瘤防治要从娃娃抓起

  调查显示,中老年群体是最   程书钧认为,首先,科学工作者要通过社区科普讲座、媒体传播等途径,不断向公众传播科普知识,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告诉老百姓。正确认识肿瘤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其次,医生要   从国家层面来讲,程书钧呼吁,肿瘤的康复治疗要引起重视。医院的肿瘤科医生要看很多病人,还有科研任务,想做到   三句话构建积极心态

  程书钧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实事求是地讲,我的心理状态一般,并不比别人高明,我调整心态的方法,不外乎三句话———总结自己,学习人家,耐心调节未来。”

  第一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现在的生活。遇到事情,先想想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整理出来,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我特别爱运动,平时经常爬山。我以前住8楼,20年来坚持不乘电梯。常有人善意地提醒我注意保护关节,但我很自信,觉得自己的关节没问题,结果最近关节开始不适了。”程书钧说,老了不能过分自信,还是要关爱身体。

  第二句:通过看书、读报、交流等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再去实践。“我常看一些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科普书籍,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能帮助自己的书。”程书钧强调,人一定要多交流,不要把自己孤立起来,积极参与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文娱、旅游等活动。老年人必须走出小环境,进入大自然,加强与环境和人的交流对健康极有好处。

  第三句:自我改变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人的很多习惯是一辈子养成的,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解决。从理论认识到实践有距离,但要坚持下去。另外,凡事不可以要求过高,不要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要满足,别老觉得自己啥也不行。

  程书钧提出,从精神状态来说,人最好永远不要退休。即使离开了现在的工作岗位,也要坚持工作到最后一刻。“我并不是要求老年人都朝九晚五地上下班、挣工资,而是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的本领,换一种方式去发挥余热,继续奉献给社会。与此同时,老人的身心也能保持在积极状态。”程书钧解释说,如果人在精神上退休了,就会失去价值感;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生命处于停滞状态,身心机能都会下降。

  他建议,国家可以建立一些老年基地,给老有所为者提供优美舒适的环境。在这里,音乐家可以教人唱歌,画家可以教人画画,科学家可以做科普。知识层次不高的老人可以在社区发挥作用,比如身体好的大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做志愿者,照顾老弱病残;会修水电的、会理发的老人,可以义务帮忙。当然,这些都需要政府、社区来推进。▲(生命时报记者张杰)









































中科白癜风黄金周公益援助
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6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