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献血日,你会去献血吗
2018-5-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无偿献血,无尚光荣”,很多人一直在为生命助力,但是还有一部分对于献血有所顾虑与担心。
由来世界献血日之所以选中这一天,是因为6月14日是发现ABO血型系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首次"世界献血日"的主题是"献血,赠送生命的礼物。感谢您。
"其宗旨在于,通过这一特殊的日子感谢那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自愿无偿献血者,特别是多次定期捐献血液的个人,颂扬他们无偿捐助血液的无私奉献之举;同时希望全社会对自愿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引起更广泛的认识,鼓励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成为合格的经常献血者,在需要拯救生命时提供可使用的最安全血液。
年5月24日,在第五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个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通过决议,决定认可世界献血日为国际性纪念日。
众所周知,许多地区经常出现血液供应紧张状况。这对于急需用血的病人来说,没血就失去了信心。
?
献血的好处:
一、降低血液粘稠度
科学献血,特别是单献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成分,可使血液粘稠度明显降低,血液流速较快,脑血流量提高,缓解或预防高粘血症。
二、增强造血机能
多次献血后,人体对血液减少的反应更加灵敏,补充血液的速度更快,从而能一直保持造血机能处于的旺盛的状态。
三、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血液中过剩的铁和铜,是诱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而适量的科学献血,能减少血液中多余的铁和铜,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四、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
人体内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血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新的血细胞在诞生成长,而献血后,人体内的血液减少,会刺激造血器官加速生产血细胞,新产生的年轻血细胞,不但可以输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成分到达全身,而且具有很强的吞噬病毒能力和抗病能力,起到延年益寿作用。
?
献血者一般检查如下:
1、年龄:国家提倡献血年龄为18周岁~55周岁;既往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的多次献血者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2、体重:男≥50㎏,女≥45㎏。
3、血压:12.0Kpa(90mmHg)≤收缩压<18.7Kpa(mmHg)
8.0Kpa(6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
4、脉压差:≥30mmHg/4.0Kpa。
5、脉搏:60次~次/分钟,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钟,节律整齐。
6、体温:正常。
7、一般健康状况: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四肢无重度及以上残疾,无严重功能障碍及关节无红肿。双臂静脉穿刺部位无皮肤损伤。无静脉注射药物痕迹。
8、献血量:全血献血者每次可献全血ml,或者ml,或者ml。
9、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每次可献1个至2个治疗单位,或者1个治疗单位及不超过ml血浆。全年血小板和血浆采集总量不超过10L。(注:上述献血量均不包括血液检测留样的血量和保养液或抗凝剂的量。)
10、献血间隔: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
11、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
12、单采血小板后与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4周。
13、全血献血后与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3个月。
血液连接你我,虽然献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也并非人人可以献血。因为不安全的血液会危害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具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不应献血,如静脉药瘾史、男男性行为或具有经血传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风险者。
?
献血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能献血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以及肺功能不全等。
2、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病、低血压、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静脉炎等。
3、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胃肠炎、活动期的或经治疗反复发作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胰腺炎、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
4、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泌尿道感染以及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5、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治愈者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粒细胞缺乏症、白血病、淋巴瘤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6、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障碍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状腺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尿崩症等。
7、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动脉炎等。
8、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性、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9、过敏性疾病及反复发作过敏患者,如经常性荨麻疹等、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单纯性荨麻疹不在急性发作期间可献血。
10、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血管病、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等,以及有惊厥病史或反复晕厥发作者。
11、精神疾病患者,如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癔病等。
12、克-雅(Creutzfeldt-Jakob)病患者及有家族病史者,或接受可能是来源于克-雅病原体感染的组织或组织衍生物(如硬脑膜、角膜、人垂体生长激素等)治疗者。
13、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4、传染性疾病患者,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患者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麻风病及性传播疾病患者及感染者,如梅毒患者、梅毒螺旋体感染者、淋病、尖锐湿疣等。
15、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16、寄生虫及地方病患者,如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肝吸虫病、黑热病及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7、某些职业病患者,如放射性疾病、尘肺、矽肺及有害气体、有毒物质所致的急、慢性中毒等。
18、某些药物使用者,如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镇静催眠、精神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既往或现有药物依赖、酒精依赖或药物滥用者,包括吸食、服食或经静脉、肌肉、皮下注射等途径使用类固醇、激素、镇静催眠或麻醉类药物者等。
19、易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吸毒史、男男性行为和多个性伴侣者等。
20、异体组织器官移植物受者:曾接受过异体移植物移植的患者,包括接受组织、器官移植,如脏器、皮肤、角膜、骨髓、骨骼、硬脑膜移植等。
21、接受过胃、肾、脾、肺等重要内脏器官切除者。
22、曾使受血者发生过与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的献血者。
23、医护人员认为不适宜献血的其它疾病患者。
?
献血的注意事项
献血前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要做剧烈的运动。
献血前和献血当天饮食可以按往常的习惯进餐,但要以低脂肪为宜,不要吃油腻食物,荤食和豆类食品,尤其不要喝酒。
忌空腹献血,可以适当吃一些稀饭,馒头,酱菜等清淡食物。
献血者在献血前一周不能服用抗血小板聚集或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维生素E、消炎痛、潘生丁、氨茶碱、氯霉素及抗过敏药物等。
献血后,针孔处要压迫3-5分钟。一两天内不做剧烈活动。针孔处要保持清洁,以免发生感染。在针孔周围有时出现青紫,是少量血液溢到血管外而引起,会自然吸收。
严格来说,只要经过体格检查,符合健康标准的男、女,一次献血~毫升,两次献血间隔时间在3个月以上,对健康是没有影响的哦,所以各位不必担心哦!
无偿献血,人人有责,
关爱生命,从我做起。
温馨提示:献血记得带身份证哦!
文:黄清宇
图:涂旭辉
责任编辑:高傅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