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ldquo四史rdquo学
2021-3-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进医学院“四史”学习教育,充分挖掘传承弘扬医学院文化育人资源,即日起,交大医学院以历史地标建筑、纪念馆、名医大家纪念铜像等作为学习课堂,打造医学院“行走的‘四史’学习教育情景课”。今天,我们一起走医院的黄铭新铜像,了解大医背后的故事。
行走的“四史”学习教育情景课
第三课
年,为了追忆医学先辈的风范,医院乃至我国医学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铭记和传承他们仁心仁术、济世救人的崇高品德,黄铭新、兰锡纯、江医院东院落成。三尊医院近年来医教研全方位高速发展的同时,医院里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每年清明前夕,医院都会在铜像前举行隆重的祭扫活动,由此提醒仁济人,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凝心聚力,不忘初心,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不断突破创新,努力为中国和世界医学事业的进步而不懈奋斗。
课堂 当然,这是个与众不同的“老克勒斯”。他自幼学于上海,后赴美深造,成医院第一位华籍科学博士。新中国建立后,黄铭新成为第一批88名一级教授中最年轻的一位。年,他与兰锡纯教授联手,成功完成我国第一例二尖瓣分离手术。医院这一开端,促进了我国心脏手术的快速发展。
年,党中央发出三年内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黄铭新受命担纲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临床组工作。当时,锑剂是治疗血吸虫病的主要药物,仅青浦县就有40万例次接受锑剂治疗。在治疗中也不时出现患者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很多患者因此拒绝接受这种当时唯一证明有效的治疗药物。
黄铭新他们在深入疫区搞科研时,很快发现患者心脏骤停,并非锑剂直接作用于心肌,而是与锑剂抑制了大脑皮质,引起迷走神经功能亢进有关;用阿托品药物就能抑制迷走神经的功能亢进。这一研究结果,挽救了数以百计的生命。经新华社第一时间报道,立即引起国内外医学界轰动。患者猝死之谜终于解开!在更多时候,黄铭新诊断之准确,每每几乎与开刀后的结论完全一致。
年1月中旬,新民晚报复刊不久,《夜光杯》准备发表一组“十日谈”,怀念一批在“文革”中去世的文化界人士。责任编辑受命去向陆诒约稿时,陆先生动情地说起一个小插曲:他不久前去北京开会,同行的医学专家黄铭新一眼发现他的手指有异常,建议他拍胸片。经拍片诊断,他肺部果然长了个肿瘤,很快接受了手术。他惊叹黄铭新的“火眼金睛”。哪里有“火眼金睛”?就是好读书、多积累而已。黄铭新这样解释。
早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他养成了及时了解世界医学科学最新动态的习惯。他的案头总是书籍文献簇拥。进入医院后,他勤于诊治、发奋著述。由他主编的《内科理论与实践》《治疗学》都是国内医界的重量级著作。他成了中国内科学的奠基人,还相继在医院创建了心血管学科、风湿病学科、血液学科、肾脏病学科、老年病学科、消化学科。
黄铭新还曾经以上海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身份登场演出。上世纪80年代,他在医院担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有时还将小提琴带进课堂,将医学理论与音乐知识结合。他以音乐节拍、节奏来模拟心脏各种病理杂音的变化,高超的演奏技巧把这一切演绎得惟妙惟肖,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和掌声。
同样,他笔下的油画栩栩如生;他喜好金石,刻得一手好印章……他说,他的很多医术灵感,就是在艺术中产生的。
耄耋之年的黄铭新功成名就,早已成为国内外一代医学大师,他依然神情淡定、和蔼;每当为中外患者诊治,每逢为博士研究生讲课,他依然西装笔挺、镜片一尘不染;依然斯文儒雅、风度翩翩……称他“老克勒斯”,还真传神。
来源:附属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