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束手无策的最凶险癌症,竟被一个中
2021-4-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去年,
电影《我不是药神》风靡全中国,
想必每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
也都知道了,
让人倾家荡产的慢粒白血病。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
实际上白血病有20多种,
有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发作时是又急,又快,又凶狠。
这种白血病有多恐怖?
发作起来上吐下泻:
上面吐血,下面尿血。
据统计,患者90%会半年内死亡,
最快只要3天,
它是世界上最凶险的白血病,
而它的另一个“恶魔”般的名字,
就是:血癌。
在血癌面前,
全世界的医生都束手无策,
但,那只是曾经,
因为这种病,
被一个中国人治愈了!
他,就是真正的药神:王振义
年11月30日,
他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
自小衣食无忧,
学习成绩还特别优秀,
可他的快乐无虑,
却在7岁那年戛然而止。
祖母不幸患上伤寒,
遍请名医却药石无效,
很快撒手人寰。
悲伤的他满腹疑问:
为什么疾病不能被治愈?
究竟怎样才能解除人生病的痛苦?
这时,他读到范仲淹的一句名言: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从此,做救死扶伤的医生,
成为他毕生所愿。
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从震旦大学博士毕业,
医院,
开始研究死亡率极高的血液病。
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热血的他,
为救更多中国人,选择走向了战场。
医院
年,他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当时发现一种怪病,
很多战士咳血头痛,
医生诊断为脑膜炎,但用药不见好转。
细心的他发现,战士们常捕捞鱼虾,
会不会是肺吸虫病?
他将病人咳出的血液,
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
之后大批患病战士得以治愈。
而跟血液病打了多年交道后,
他决定攻克人类医史上的最难题:
白血病。
可是白血病研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冷衙门”,
极其难治又不挣钱,
等待他的,是漫长的曲折与痛苦。
二排左三为王振义
在研究白血病过程中,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医学术语又称为M3)
成了拦在他面前的大山。
这种病最凶险、病情恶化最快、
死亡率最高,
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
最快的只要三天。
全世界面对这个魔鬼都束手无策,
他偏不信邪,决意要研发新药。
可谁都没把握这条路能走通,
看不到希望的路,能走多久?
一个月?还是一年?五年?
黑暗中,他窝在5平米的实验室里,
足足摸索了整整20年,
可结果仍是冰冷的。
60多个病人,
他想尽办法治疗却不见起色,
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
一个个绝望死去,这对他来说,
是无法描述的煎熬和痛苦,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失败了我就再继续。”
终于,在尝试了无数种方法后,
他终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
可在体外将M3细胞,
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但有些权威觉得,这简直是个笑话,
因为全反式维甲酸,
是被批准用于治疗皮肤病的,
治皮肤病的药,怎么能治白血病呢?
而就是在这时,
一名5岁患有血癌的女孩静静,
被送到了医院,
她口鼻流血,内脏器官多处感染,
危在旦夕。
“只要能救她,怎样都行!”
静静的父母跪下苦苦哀求。
可他却极其为难,
血癌国际上主流方法是化疗,
但治愈率只有10%左右。
可他虽然研究出新药,
但到底效果如何,还尚未得到临床验证。
不治,孩子会死,
但自己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尝试新药,孩子可能得救,
可若是孩子没有救活,
那他一辈子的学术生涯,将会毁掉!
很多人劝他:
“您还是别折腾了,当心毁了清誉。”
但“血癌”不等人啊,
孩子每分每秒都濒临死亡,
最终他决定了,郑重对妻子说:
“我想好了,不要管别人怎么说,
我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名誉”与“良知”之间,
他选择了后者,
所有的风险,
他扛在了自己的肩头。
王振义一家
出人意料的是,
孩子只吃了一周新药,
病情就出现好转并最终治愈,
后来女孩还结婚生子。
这可是全球第一个,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成功案例!
家属喜极而泣,他也默默感到高兴,
但还是有人怀疑:偶然而已,
不就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吗?
他没有辩解什么,
却因为有了这第一例而充满了勇气。
之后,医院找病人,
把这个“偶然的成功”
又复制了24次。
成功治愈这么多患者,
他非常欣喜,不为名和利,
只因这24名患者被治愈的事实,
意味着一个中国的医疗团队,
在凶险莫测的白血病领域里,
在80年代极其艰难的条件下,
打开了一扇世界医学史上,
从未被开启过的新大门,
更重要的是,
这必将挽救无数生命。
前排右一为王振义
于是,他马上着手一件更重要的事,
推广新疗法和新药。
只有把这些推广出去,
才能救回更多的人,
而尽快推广的途径,
是去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
他和同事们,
从年起开始撰写一系列论文,
但在向国际最著名的血液期刊投稿时,
却因美国编辑的傲慢,而两次碰壁。
第一次投稿时,
他们被嘲笑为“乌合之众”:
因为来医院,
没有知名度,那是不予发表的,
更可气的是,
他们第二次投稿再遭拒绝,
理由竟是“英文有问题”。
幸好,一位美国著名血液病教授,
看到他的论文后马上建议重新审定,
终于,年,
他论文的发表引起全球轰动,
这一疗法,
被誉为白血病治疗的“中国革命”,
后来与青蒿素并列为,
“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
他和团队,
终于打破了国外多年来,
对中国医学的傲慢和轻视!
王振义(中)在医院的工作合照
而在之后的继续研发中,
他破天荒的,
要用致命毒药砒霜来治疗白血病,
可外国专家再次嗤之以鼻:
这简直天方夜谭。
但他再一次用事实,
狠狠给了他们一记耳光。
几年过去,他竟真的将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联合应用,
成为新的升级治疗方案。
新疗法被推广后,临床证明:
血癌患者从无药可救,
提高到5年存活率高达95%!
国际叹息:医学领域,
再也不能忽视中国人了!
左下王振义
年,
被称为“全球医学界诺贝尔”的凯特林奖,
在美国颁发,而获奖者正是:
70岁的中国人王振义!
这次获奖对中国来讲极其不易,
因为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
第一次有中国人,
登上癌症领域最高奖领奖台!
国际上终于承认:
这种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
被中国人征服了。
之后他获得了5万美元奖金,
可一拿到钱,
他就将2万美金捐给白血病基金机构,
再拿出其它部分奖励给科研人员,
他只给自己留下了,
仅够维持温饱的一点点生活费。
之后他又代表中国,
获得了五项世界级的大奖。
尤其年,
他获得了“杰出科学家奖”,
奖金万元人民币。
可这次这笔钱,他是这么规划的:
40%捐献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40%捐献给上海医院,
10%留在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自己只留下10%用以维持生活。
他过了近40年清贫的日子,
好不容易获得了奖金,
说不要就不要了?
可事实何止如此,
他放弃的财富,早就无法计算了。
在血癌新药问世时,
作为为新药付出几十年心血的发明者,
他完全可以申请专利保护,
金钱,名誉,唾手可得,
但是,
为了让更多穷苦病人能活下去,
他毅然放弃了专利。
“我没想着赚钱,只想着快点救人,
在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领域,
我们既保持领先,又不垄断,
对此,我不后悔!”
因为他的放弃专利,
全球由此省下的卫生经费投入,
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受他恩惠最多的,就是中国的患者。
如今欧洲的血癌患者每次治疗,
需要大约人民币66万元,
而在中国,一盒10粒装的,
口服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仅元,
并已纳入医保。
中国人能享受到这样的“全球最低价”,
他功不可没。
他从未计较名与利,
一心只想治病救人。
直到他80岁时,
仍坚持每天到医院工作,
当记者看到他熟练的操作电脑,
十分诧异的问:
这些PPT是您亲自制作的吗?
您年纪大了学起来会不会太难?
而他爽朗地笑着说:
“不难、不难,
我从96年就开始学习上网了,
网龄已有20多年,
为人师表嘛,
我不能老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
而他还每周,
医院查房。
王振义查房时对病人嘘寒问暖,幽默逗病人开心
他还要求学生们,
拿出病人病史遇到的疑难问题。
然后,他会一条条上网去查询,
寻找相应医学前沿资料。
他说:“我是一匹‘老马’,
已不能拉出来与年轻人,
一同在赛场上遛了,
但我‘老马’识途,
我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我要把这些都留给青年人,
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
老马识途,甘为人梯,
他不但自身成就非凡,
更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奇迹。
他自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的学生陈竺,陈国强,陈赛娟,
也都是院士。
如此高功大德,
国际小行星第号,
被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他获得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他说:
“我这一辈子看好了一种病,
但是,
我最遗憾的是只看了这一种病,
还有很多病没有攻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直到今天,已95岁高龄的他,
仍没有停下钻研的脚步,
也依旧清贫度日,
医院汽车接送,
外出坚持步行或坐公交车。
在他家里,没有和大人物的合照,
没有任何的荣誉奖状,
只有墙上挂着的一幅中国画,
《清贫的牡丹》,
寓意就是:
“追求卓越,淡泊名利。”
而说起他最大的心愿,
老人沉默良久,
眼里似有希冀,似有泪花:
那就是“希望天下无癌”!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
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他以一颗仁心救病患,
他用一份大爱济苍生!
壮丽人生,九十五载,
胸膺填壮志,荣华视流水,
王振义老先生,
您是共和国的脊梁,
一生只做一件事,
谢谢您的医者仁心,
智者乐,仁者寿,
我们衷心祝愿您健康长寿!
谢谢您的阅读
-end-
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