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发生后,卫生预防是关键转给最重要的
2016-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医院订阅哦!导读连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各地紧急投入抗洪抢险。6月30日20时至7月6日10时,湖北武汉国家基本气象站记录的本轮强降雨已累计降水.5毫米,突破武汉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周持续性降水量最大值。
武汉挺住!中国加油!
诺尔蓓健提醒家人们在保护好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也要做好疾病预防以及个人卫生的防护。
今天小诺在这里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一、洪灾易致疾病
洪涝灾害过后,容易发生下列疾病:
1、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痢疾、甲型肝炎等。
2、食物中毒。
3、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虫咬性皮炎。
4、人畜共患疾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钩端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
5、意外伤害:如溺水、触电、毒蛇咬伤。
二、如何预防灾后疾病
肠道传染病预防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
1、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保护水源,做好饮用水的消毒。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食品,不生吃或半生吃小海产品;剩饭剩菜要煮透后再吃。
3、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一旦发生呕吐、腹泻等症状,医院肠道门诊就诊。
食物中毒预防
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受过水浸或水溅过的散装食物成品,不能再供食用;受水浸的叶菜类和根茎类农产品,可用清水反复浸洗多次后供食。但如有工厂毒物污染可疑时,应先经抽样作毒物检验;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制作时不共用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盛装食品的餐盘、碗筷用后要彻底清洗和消毒并保洁存放;食用包装食品时,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品。
预防“烂脚丫”
抗洪救灾时,下肢长时间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经常受到擦伤,破损的伤口长时间浸没在洪水中,容易“烂脚丫”。
防治:
1、如果不得已,非要涉水,涉水前,双腿部涂上防水油膏,尤其是趾间。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
2、如果皮肤本来有破口,先在窗口处涂上抗菌药膏,有可能的话穿上高筒雨靴或套上厚实点儿的塑料袋,切忌不要光足涉水。
3、脱离洪水浸泡。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如情况许可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劳动的地方水不过膝,要设法穿长筒靴。涉水的鞋子洗干净之前,尽量不要再穿了。
4、外出归家后,最好仔细冲刷双脚(最好用温水),再用干净的毛巾抹干,保持双脚干爽。有需要的,还可以用12.5%的明矾加3%的盐水配置成溶液浸泡双小腿2-3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晾干;或者用适量医用酒精擦洗消毒。
5、外用药物。如在涉水之后出现红斑、水泡、瘙痒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尤其是本来就有足癣或其他皮肤病的患者,不能凭经验用药。
6、尤其是有灰指甲、脚气、脚上有破口的人,更应注意保持足部卫生。
7、都说寒气从脚下起。雨天,大家在出门前最好在包里准备一双其他种类的、更保暖一些的鞋子以及棉袜,第一时间用纸巾或者毛巾将脚擦干,换上干爽的鞋袜以保暖,减少来自脚部的寒气。
如发现传染病人,要及时报告
一旦发现传染病人,要就近报告当地卫生部门,以利于及时处理,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注意:千万不要小看趟水……
专家提醒,雨水很脏,有多种致病菌!
降水导致的渍水,地域比较局限,时间也很短,所以导致传染病疫情的概率极低,大家不必担心会出现传染病高发甚至疫情。
趟水之后易发这些病
1、丹毒和淋巴管炎
一般大雨过后,市民趟水后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虚而入,钻到淋巴管里,从而引发丹毒和淋巴管炎等。如脚上有破口,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小科普:
什么是丹毒?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一般发病急剧,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普通感冒症状相似。
2、擦疹、脚足癣
因长时间在渍水中浸泡后,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真菌和细菌便有机可乘,很容易引发间擦疹、脚足癣等皮肤病。
有糖尿病病史的人更需要注意,及时脱离污水环境,干燥脚部,预防真菌和细菌感染。
3、抽筋、关节炎、风湿病
下雨天很多人会换上凉鞋冒着雨上下班,在回到公司或者家中后,会用凉水冲脚以保持干净。但是,凉水洗脚,毛孔会骤然关闭阻塞,加上锻炼后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腿脚很容易抽筋,更可能诱发关节炎和风湿病等。
此外,水灾后水中一般多虫,偶尔也会有蛇。如果被虫咬后仅是瘙痒,可以用激素类软膏如艾洛松来止痒;如果在水中被蛇等动物咬伤,需要立马在小腿上打一个止血带,延缓可能的毒素进入血液,避免血液进入心脏造成可能的中毒死亡。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大家一定要多加注意,照顾好自己!
快转给最需要的亲人们,愿雨过天晴,重建美好家园,
每个中国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科医院曝光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