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吃货注意东台1女青年因爱吃火锅患

2016-9-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冬意浓浓,寒风凛冽中约上三五知己打个边炉吃顿火锅,那是多么爽快!在选择火锅食材时,注意尽可能不要选择蛙、蛇和螺肉。在没有充分煮熟的情况下,其体内常见的寄生虫就可能进入人体,侵害到人体的多个器官。淡水鱼片如果只是涮一下就吃,也可能会感染肝吸虫。

东台1女青年因爱吃火锅患上寄生病东台1名女青年,因酷爱吃半生不熟的火锅,患上寄生虫病,4年来,全身不同部位反复出现可移动包块,并伴随肢体水肿,经常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姑娘被折腾得骨瘦如豺。专家提示,吃火锅,一定要以卫生、安全为原则,要熟透,这样才能有效杀死寄生虫。不同的食材要涮多长时间才熟呢?戳下图↓

吃蛙肉10岁男孩脑内长10厘米虫

今年10岁的男孩小豪(化名)一直都非常活泼、聪明。但在三个月前,他的一些“怪行动”引发父母亲的注意。一天清晨,本来熟睡的小豪突发抽搐,从左边肢体开始,很快扩展到双侧肢体,并流口水,这1“怪行动”延续了约20秒才恢复正常。小豪醒来后,对产生的一切竟绝不知情。尔后小豪除偶尔会头痛,没再出现类似情况。直到一个月前,小豪跟小火伴们玩游戏时,突然倒地不醒,并出现像上次一样的抽搐现象,这让小豪的父母非常耽忧,医院救治。

接诊的神经外科教授,经过诊断肯定小豪的抽搐是由于脑内感染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而至,分析认为可能与小豪此前吃过未完全煮熟的田鸡肉有关。如不手术取出脑内虫体,小豪的抽搐症状就很难得到控制,而且频繁抽搐会进一步致使小孩智力下落。最后医生在小豪脑内取出一条长约10厘米,宽约2毫米的寄生虫。

蛙肉蛇肉中易有裂头蚴寄生虫

小豪脑内的寄生虫是什么?吃到肚子里为什么会跑到头脑里?

专家解释说,裂头蚴一般寄生在犬科、猫科动物的肠道里,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水里发育成幼虫,依附在水草里,蝌蚪吃了水草后发育成田鸡,裂头蚴便寄生在田鸡的体内,蛇吃了田鸡,裂头蚴就随之转移寄生。当其在田鸡、蛇里寄生后,能耐受零下10摄氏度到60摄氏度的低温。

人吃了有这类寄生虫的蛙肉、蛇肉后,裂头蚴很容易就会吸附在人的肠壁。如果它1直待在人的肠子内,危害还没有那末大。可怕的是,它能直接透过肠壁进入腹腔,进入身体的各个组织,进行寄生,如可能会到达眼部、皮下组织、口腔及各类脏器,根据侵入部位不同可引发流泪、恶心、奇痒、失明等各种症状。最为严重的是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酷似脑瘤,极易被误诊。当寄生虫在肠道时可以吃打虫药,但游走到其他脏器以后,只能通过手术取出。像小豪的这个病例,就是由于吃了未熟透的田鸡而感染生病,蚴虫随血液游走至脑部,继而引发癫痫发作。

打边炉烧烤慎选蛙肉蛇肉

冬季正是打边炉和吃烧烤的季节,在选择食材时尽可能不要选择易有寄生虫的蛙肉和蛇肉。由于许多人常常会寻求肉质的鲜美,可能只是在锅里涮一下就捞出来吃了,寄生虫没有被杀死就会进入人体。更不可生吃蛇皮和蛇胆。

另外,大家都认为田鸡肉是凉性的,会把生田鸡肉弄碎来敷伤口。专家在此提示,千万不要轻易用这些“偏方”去治疗,由于那样一样会使虫卵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吃货”还要当心哪些虫?

鱼片涮下就吃当心肝吸虫

肝吸虫病是由肝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肝内胆管引发的一种疾病,患者因进食了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受感染。大多数人感染肝吸虫病可能数年没有症状,但随着寄生在胆管中的肝吸虫繁殖增多,患者会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隐痛、肝脏肿大等症状,到那时就诊常常已发展为胆囊炎、胆道阻塞,少数更发展到肝硬化。

有人认为用酱料拌过的生鱼片不会感染肝吸虫病,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由于寄生在淡水鱼肉中的肝吸虫幼虫—囊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实验证明一般的调味品,如酱油、醋都不容易将其杀死。就是把厚度约2-3毫米的鱼片投入90℃热水中,也要经3秒钟才能将肝吸虫杀死。

生吃用酱料拌过的淡水鱼片,或吃打边炉时未煮熟的淡水鱼片,都可能染上肝吸虫病。

螺煮不熟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人体经口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如果得不到医治会致使死亡,而且起病较急,以疼痛特别是剧烈头痛等为突出表现,可有神经根痛、痛觉过敏等症状,或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等。管圆线虫幼虫长时间在某些陆生或水生螺体内发育。

有人为了贪食鲜嫩,只是开水汆一下即食,人若生食或吃了不熟的螺肉就可能被感染管圆线虫。几年前著名的“北京福寿螺事件”就是祸起这类寄生虫。

1、为改变冬粉浏览习惯,根据大家的建议,东台市委宣传部官方公众









































专业治疗皮肤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l/7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