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线见闻吃出来的肝扰这个代
2023/12/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盘没熟的小海鲜,一顿顿宵夜,一字之差吃错的药……医院汤山院区肝病二科主任医师常家宝直言,在医院的肝病科,因为“吃”出来的肝病屡见不鲜。肝脏作为重要的代谢器官,常常因为“没吃好”出问题。案例一:贪吃生腌,吃出了“肝吸虫”家住南京江宁区的老胡自从退休后,就爱上了钓鱼。去河边捕些小鱼小虾成了日常的爱好,特别是听闻野生小虾含有丰富的钙可以强健骨骼后,过去就喜欢喝两口的老胡就开始用黄酒腌制醉虾,每周都要吃几顿。然而最近一年来,老胡不管吃什么,总感觉腹胀、不消化、右腹部隐隐作痛。医院,用的药也不下几十种,病情都未见好转,并且自我感觉不适症状越来越重。在医院汤山院区肝病二科就诊后,确诊为肝吸虫病。接诊的常家宝主任解释,问题就出在老胡最喜欢吃的醉虾上。近两年,生腌流行,随着食客越来越多,染上肝吸虫病的患者也屡见不鲜。常家宝主任告诉记者,肝吸虫病学名华支睾吸虫病,是我国常见重点防治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由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导致,虫卵是人体寄生虫中最小的一种,主要寄生在肝胆管。染上肝吸虫病,腹胀、食欲不振、肝肿大、上腹部隐痛,以及精神不振,并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记忆力减弱等神经衰弱症状都很常见。值得注意的是,严重者肝吸虫卵和虫体可堵塞胆管,引起胆管炎甚至肝硬化。完善肝吸虫相关检查后,常家宝主任为老胡在保肝治疗的同时进行了肝吸虫病原学治疗。幸运的是,两周的综合治疗后,老胡的腹胀腹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胃口也见好了,在驱虫治疗后复查肝功能正常。案例二:不嫩不好吃?结果吃成“小黄人”不熟的河鲜海鲜危险重重。除了可能吃出肝吸虫病,还有一种肝脏疾病也时有发生。小徐是地道的盐城滨海人,海边长大的他最爱的就是各种海鲜,且重在追求一个“鲜”字,有些海鲜从海里捞出来后在水下清洗清洗就直接吃。可这次吃完三天后竟出现了发烧,身体各种不舒服,还痒痒得很难受。医院就诊后,一直没能找到病因,辗转来到了医院,最终确诊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因为没把东西做熟,病原体侵入身体而吃出了戊肝的可不止小徐一人。安徽患者宋大爷今年79岁,独居的他前不久出现了全身发黄、小便发黄,连双眼都泛着黄,黄疸症状明显。“医院就诊后影像学显示胆囊区水肿,被怀疑胆囊癌。但是老爷子的儿子不敢相信,医院。”常家宝主任回忆,接诊时宋大爷已经出现了转氨酶明显升高、肝脏凝血功能明显异常,而更为重要的信号是,戊肝病毒阳性,一系列检查确诊为戊肝无疑。而“罪魁祸首”就是老爷子一个人做饭可能没有做熟。无独有偶,熊先生平时爱吃烤串,尤其是新嫩多汁的“羊腰”,总是让他欲罢不能。然而最近,熊先生感觉自己成了一个“小黄人”。更重要的是,低烧、虚弱感、恶心和呕吐,食欲下降等等症状相继袭来。周围人告诉熊先生,“很可能这是肝出了问题”,医院肝病科就诊。果不其然,血液检查显示他转氨酶升高,肝功能异常。经过常家宝主任的一系列询问和检查,熊先生被诊断为戊型肝炎。专家介绍,病毒性戊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播疾病,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是肝脏实质细胞炎症和坏死的肠道疾病。中国是高发国家,秋冬也是戊肝的高发季。近年来它的病例数已超过甲肝,主要临床表现为厌油、食欲减退、黄疸、乏力等。粪—口传播是戊型肝炎最常见传播途径,包括由粪便和尿液污染水源造成流行。由被戊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生食含戊肝病毒的动物内脏或肉制品,以及刀具、案板等厨具生熟不分,也可导致戊肝病毒污染蔬菜和水果,从而引起食源性传播。特殊情况下若患者输注含戊肝病毒的血液也可能会感染;此外,母婴传播也有一定的概率。案例三:俩月吃胖十斤,高三男孩肝损了高中生小海今年9月升到了高三年级,高考冲刺进入了倒计时。从9月开始,小海的父母担心孩子学习辛苦缺少营养,总是会在他下晚自习之后再为他准备一顿喜欢的宵夜,有时是一个汉堡,有时是二两饺子,一大碗鸡汤或排骨汤也是餐桌“常客”。不到两个月时间,小海就胖了十斤。家里人起初并没有当回事,直到他又出现了身体没力气、上课没精神,医院看看。“我们接诊后检查发现典型的脂肪性肝炎。”常家宝主任直言,因为“补营养”“缓解压力”而引起的脂肪肝在学生中越来越多见,近段时间接连接诊了好几位这样的年轻患者,他们无不大量食用油炸、烧烤食品,甚至是饮酒。不仅是来源于家人的“投喂”,学校周边的炸串、烧烤小摊也成了学生群体脂肪肝的“罪魁祸首”。“孩子们本身就喜欢,加上学习压力大会用吃东西的方法去缓解,饮食没有节制,就很容易造成健康隐患。”专家介绍,脂肪性肝炎往往是由于长期摄取过多的营养以及懒于运动,脂质代谢障碍所致。在早期虽然症状不会特别明显,但是如果得不到重视,脂肪持续在肝脏堆积,肝脂肪量从而持续升高,最终导致肝功能的损害。案例四:吃药不当,肝功能损害严重从淮安转诊至医院时,患者施先生已经非常不舒服,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胆红素值高达μmol/L。原来,施先生是一位肿瘤患者,因为不当使用了抗肿瘤的免疫细胞药物,竟然造成了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因为药物导致的肝脏损伤在肝病科接诊患者中一直占了很大部分。不仅是肿瘤药物,结核病药物也很常见,此外,中药也很可能成为“元凶”。因为误把土三七当成三七,70多岁的叶先生病情严重到了需要住院治疗的地步。原来,叶先生有腰腿疼痛的毛病,听朋友说三七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的功效,便想尝试一下。可谁料,一字之差竟伤了肝!“土三七和三七不同,三七是名贵中药材,可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等,而土三七里面含有一种名叫吡咯烷的的生物碱,会导致肝窦和肝小静脉的内皮细胞损伤和坏死,严重者会出现肝功能衰竭。很多中草药名字或者外形相似,但功效其实完全不同。”常家宝主任介绍,除了土三七,他们每年都会收治一些因为误服中草药而导致肝损伤的病人。例如治疗白头发的何首乌还有一部分黄药子,这类草药如果不正确服用,都会造成肝损伤。专家有话说:护肝可得“管住嘴”常家宝主任直言,肝脏是个重要器官,对人体代谢来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如厕后要用清水洗手。不喝生水,水果要充分洗净才能吃,产生霉变的水果切忌食用。肉类、海鲜要煮熟,不要吃半生不熟的烧烤食品,避免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同时,暴饮暴食对肝脏来说也是非常不可取的。此外,保证足够的休息、适时“解毒”也是护肝的“法宝”。总体来说,肝脏受损时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感到没有力气、没有精神。有一部分病人还会出现恶心不想吃饭,厌油感明显。病情进展到比较严重的阶段还会有小便发黄、皮肤发黄,都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及时就医。“有的人不重视,觉得小便发黄多喝水就能好,其实一拖病情就加重了。”此外,常家宝主任特别指出,预防戊型肝炎接种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适用于16岁以上人群。中老年群体、畜禽养殖户、育龄妇女、餐饮服务工作者、学生、旅行者等高危人群,可在0-1-6个月接种3剂30ug/0.5ml戊型肝炎疫苗。(本文患者均为化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吕彦霖图源视觉中国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