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回归生物必修三思维训练
2021-5-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1.(教材必修③P5“旁栏思考”)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
提示:人体注射用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如果输液时使用的浓度过高或过低,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
2.(教材必修③P6“技能训练”和P8图1-4)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中的pH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
提示:变小。氧气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同时CO2排出不畅。
3.(教材必修③P9“思考与讨论”)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当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4、(教材必修③P20“资料分析”)成年人可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却不能;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使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那样尿床的情况;在医院做尿检时,在没有尿意的情况下,也能排出尿液。通过这些例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5、(教材必修③P19“相关信息”)神经递质多为小分子物质,但仍以胞吐形式由突触前膜释放,请分析其主要原因
提示:短时间能释放大量递质,以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6、(教材必修③P25“思考与讨论”)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定在0.9g/L左右。血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得到补充?
提示: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7、(教材必修③P28内文)为什么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
提示: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需要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的动态平衡。
8、(教材必修③P32“资料分析”)如果某人一天要喝10多千克水,经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请分析此人多饮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垂体功能出现问题,则不能释放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加,只能通过神经调节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造成多饮。
9、(教材必修③P33“练习2”)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是否可取?为什么?
提示:不可取。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些应通过尿液排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10、(教材必修③P33“拓展题2”)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失血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请分析这个例子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联系。
提示: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1、(教材必修③P35“问题探讨”)神经系统能否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人体能靠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吗?
提示: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不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也不能通过反射对病原体作出反应。
12、(教材必修③P36“资料分析”)HIV浓度升高与艾滋病患者直接死因之间有何内在关系?
提示:HIV浓度升高,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基本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
13、(教材必修③P39“资料分析”改编)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哪种类型?如何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来提高移植成活率呢?
提示:器官排斥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14、(教材必修③P52“拓展题”)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又晒干,筛过,再浸之。又晒又浸,凡十余次。以泥封树枝……则根生。”请你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其中的科学道理。
提示:因为人尿中含有微量的生长素,将黄泥反复浸到尿液中再晒干,黄泥中就会吸附一定量的生长素。用这样的黄泥封裹枝条,就能利用其中的生长素促进枝条生根。
15、(教材必修③P56“拓展题”)研究表明:脱落酸在高温下易降解,据此,请解释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若遇干热再遇大雨的天气,种子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
提示:这是因为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持续一段时间的高温,能使种子中的脱落酸降解。没有了脱落酸,这些种子就不会像其他种子那样休眠了。然后,大雨天气又给在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要的水分,于是种子就会不适时地萌发。
16、(教材必修③P63“思考与讨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17、(教材必修③P67“思考与讨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
18、(教材必修③P77“拓展题,2”)《诗经》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捕捉“螟蛉”当作“义子”来养育。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据此推测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提示:蜾蠃捕食螟蛉幼虫,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19、(1)在群落演替进程中,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何苔藓能取代地衣?
提示:地衣通过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最终逐渐取代了地衣。
(2)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可能存在的。
20、(教材必修③P92“拓展题”)在农田、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中,可否通过增加或延长食物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并获得更多产品?为什么?
提示:可以。农田和果园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单一,自身稳定性差,易受病虫害破坏。通过研究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加或延长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农田和立体果园,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例如,水田养鱼、果园养鸡等。
21.(教材必修③P96“旁栏思考题”)如果把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关系,用绘制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达出来,是不是也是金字塔形?如果是,有没有例外?
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金字塔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量。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与此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22.(教材必修③P“基础题,4”)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
提示: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23.(教材必修③P“拓展题”)氮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能否循环利用?你如何解释需不断向农田中施加氮肥?
提示:能。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4.(教材必修③P“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虎有东北虎、华南虎等多种类型,这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鹿等多种动物又属于哪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
提示: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生。
25.(教材必修③P“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对于濒危物种来说,就地保护是否一定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若其生存地未被破坏,则应就地保护;若其生存地遭到破坏,则应进行易地保护。
RECOMMEND推荐阅读生物必修二思维训练生物必修一思维训练高中生物课本"黑体字"整理(条)
考前回归之问答篇(文末下载)
考前回归系列汇总
[考前回归]看插图--生命活动调节02
[考前回归]看插图--生命活动调节
[考前回归]必修3中拓展题(完结版)
[考前回归]必修3中拓展题
[考前回归]必修2中拓展题
[考前回归]必修1中拓展题
[考前回归]必修3中涉及的科学史[考前回归]必修2中涉及的科学史
[考前回归]必修1中涉及的科学史
课本中隐藏的考点4
课本中隐藏的考点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