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眼内爬出白色虫子,为哪般

2021-6-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作者:医院检验科张国祥张敏田虎龙

审稿:医院检验科主任赵先进

病史:

年11月24日,一位患者手拿一根棉棒到检验科,要求鉴定棉棒上的一条白色虫子,由于棉棒头也是白色的,仔细察看才隐约能看到。通过了解得知,患者,6月男婴,右眼发红、流泪、揉眼,其父母发现幼儿右眼有虫子爬行,就诊于我院眼科。见右眼结膜充血,结膜囊内有白色分泌物,并有白色半透明虫体在蠕动,角膜轻度浑浊,眼底无异常。给予泪道冲洗液冲洗结膜囊,眼部表面4%可卡因滴眼麻醉后提起上眼睑,充分暴露结膜囊可见虫体,后用棉签取出1条白色线状小虫,并送检验科鉴定。经沟通追问病史,患儿家中没有养宠物,但1个月前曾把患儿送农村老家寄养,老家有宠物狗,蚊蝇较多,但不能确定患儿与蝇是否有直接接触。为防细菌感染给予托百士妥布霉素滴眼液,1滴/次,4次/日。

实验室检查:

把虫体置于滴有无菌生理盐水的玻片上,经肉眼观察,虫体细长呈线状,圆柱形,外观呈半透明乳白色,活动力强,虫体长约15mm(见视频1)。

(视频1)

置于超高倍显微镜下,可见虫体表皮皱折并形成边缘锐利的环纹,观其侧面呈锯齿状(见图1),头端钝圆,无唇瓣,口囊较大,略呈碗形或圆孔形,可见食管并左右摆动(见视频2、3)。

(图1)

(视频2)

(视频3)

尾部较头部宽且尖(见图2)。经鉴定虫体为结膜吸吮线虫雌虫。同时镜下可见雌虫子宫内卷曲并成行排列的幼虫和排出体外的幼虫(见图3、4)。在食管和肠道相交处可见圆形阴门,用于排出幼虫(见图5)。

图2

图3子宫内幼虫

图4排出的幼虫

图5阴门

病原学:

雄虫:长7.7~12.8mm,中间部位宽~μm食管为典型的线状,平均长μm;睾丸在虫体尾部的中间部位,尾端向腹侧弯曲,没有尾鳍;在尾部的腹侧面有15对乳突,其中10对在泄殖腔前,5对在泄殖腔后,其中泄殖腔后的5对乳突中的前3对在泄殖腔后靠近肛门处,1对在中部,1对在虫体最后端位置;雄虫交合刺长短不一,长交合刺位于虫体左侧,短交合刺位于虫体右边呈典型的月牙状。

雌虫:

长12.0~18.5mm,中间部位宽~μm;具有口囊和六边形口孔;肛门位于距离尾端底部70~μm的位置;阴门开口于食管和肠道相交处前方的位置;雌虫生殖系统为双管型,子宫内充满虫卵,卵内胚胎在子宫末端发育为~μm长的一期幼虫,呈一行排列;雌虫的两个尾感器位于虫体尾部顶端。

流行病学:

结膜吸吮线虫隶属于旋尾目吸吮科,又称东方眼虫,是引起眼吸吮线虫病最主要的病原体[1]。目前,有3种吸吮线虫可感染人体导致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地区,加利福尼亚吸吮线虫和大口吸吮线虫主要分布在北美地区。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经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且当地有大量的家养或野生动物感染,果蝇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是世界上结膜吸吮线虫病例数最多的国家,其感染期幼虫主要通过雄性双翅目果蝇传播,可寄生于野生动物、家畜及人眼结膜囊内,导致结膜囊及附近组织出现炎症及症状,如结膜炎、流泪、眼睑痉挛、角膜炎甚至角膜溃疡等[2]。

中国是最早发现结膜吸吮线虫人感染病例的国家,年分别在北京和福建首次发现人感染病例。–年我国只有9例病例报道;到20世纪70年代末,病例数增加至84例;年,全国21个省份已有例报道;至年10月,病例数增加至例;截至年,我国共有例病例报道,其中73.4%的病人分布在湖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6个省,这些省份均为我国中部地区,属于黄河和长江流域范围,为大陆性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此环境适合结膜吸吮线虫中间宿主生存。年,我国结膜吸吮线虫人感染病例数增至例,近2年(、年)又新增16例病例[3]。

防治:

结膜吸吮线虫病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点,高峰期在夏秋两季,主要与中间宿主果蝇的活动有关。当终宿主在结膜吸吮线虫流行区活动,携带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舔食终宿主泪腺分泌物而导致感染,因此,应在感染高发季节加强对终宿主的防护,并且对中间宿主进行防控,以减少结膜吸吮线虫感染的发生。防治措施主要是在流行区加强对该病的宣传、加强对流行区中间宿主果蝇的监控、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使用驱蝇药防止中间宿主靠近等;根据我国的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尤其应当注意对儿童的防护。治疗方面注意眼部卫生,滴托百士、氧氟沙星等滴眼液数周可痊愈[4]。

该病例提示,要加强宠物管理,减少与宠物亲密接触;野外活动尤其是蚊蝇较多的地方做好眼部防护措施;生活周围做好防蝇灭蝇工作,注意个人、宠物和环境卫生,避免感染。

[1]吴观陵.人体寄生虫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SharmaA,PandeyM,SharmaV,etal.AcaseofhumanthelaziasisfromHimachalPradesh[J].IndianJMedMicrobiol,,24(1):67-69.

[3]张玺,姜鹏,刘若丹.结膜吸吮线虫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31(1):86-92.

[4]金桂月.婴幼儿结膜吸吮线虫病的治疗体会[J].妇儿百科,,22:79-:80.

本文发布于“检验医学网”(ID:labmedcn)。一个有温度的检验医学科普。谢绝二次转载,如需授权请留言。

编辑:小冉审校:Rose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by/11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