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浙江为什么要积极开展血吸虫病

2021-6-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的个为什么

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是一种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的微生物,病源主要通过水中的“钉螺”为载体,通过皮肤接触侵入,患者可引起“血吸虫病”。对人体而言,血吸虫病轻则肝脾肿大,消瘦、乏力;重则导致肝昏迷,显示为腹水型最多(俗称“大肚子病”),死亡率可达70﹪以上。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计,全国约有万名血吸虫病患者,有1亿人口受到感染威胁,有13个省、市、自治区有该病分布。严重流行区,患病者相继死亡,人烟稀少,十室九空,田园荒芜。

浙江历史上有9个市、55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达万,累计查出钉螺面积6.4亿平方米,病人万例(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6.8万余例),病牛13.3万头,是全国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年6月,毛泽东在南方听取关于血吸虫病防治情况后,强调“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由此,一场防治血吸虫病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10月,浙江省卫生厅根据中央精神,召开了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提出了必须执行“结合生产,发动群众,全面预防,重点治疗,控制发展”的方针,争取在基点地区基本消灭血吸虫病。12月初,浙江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正式成立,血吸虫病流行地区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年,组建了由浙江医学院、卫生实验院、农科院和省市医疗单位50多名专家组成的“浙江省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积极开展血防科研。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全省农业、林业、水利、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并确定年卫生工作以消灭血吸虫病为重点。

在上海支援浙江防治血吸虫病医疗队的帮助下,嘉兴、金华、杭县等地普遍开展普查和治疗工作。年海宁把消灭钉螺与电力灌溉水利工程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开新渠填旧渠的办法土埋灭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地区也采取同样措施,全省掀起了血防群众运动高潮。各地建立了以乡村医生、查螺灭螺员、化验员和血防专管员组成的约10万人的血防专业队伍。当年共治疗病人56.9万,灭螺面积达万平方米。20世纪60年代,全省实行领导、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采取以灭螺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积极救治病人,血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科研被批,专家被揪,机构被冲,致使疫区螺情、病情回升。

改革开放后,全省血防工作又提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年起,研究并推广以免疫试验为主的查病法,对阳性者进行治疗。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以自来水为主的改水工作,部分地区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年,嘉善县率先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传播阻断标准);年,全省达到了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标准(传播控制标准);年,全省真正达到了血吸虫病消灭标准(传播阻断标准)。

来源:《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的个为什么》上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by/11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