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极简史
2021-6-1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0/8833163.html
疟疾基础知识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
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疟疾(高度流行地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在2A类致癌物清单中。
参考文献
[1]丰俊,周水森.从控制走向消除:我国疟疾防控的历史回顾[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37(05):-.
[2]曹俊,刘耀宝,曹园园,朱国鼎,周水森.中国消除疟疾的持续挑战:输入性疟疾[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36(02):93-96.[3]汤林华.中国消除疟疾的目标、策略与路径[J].中国热带医学,,16(04):-.[4]韩韬,代勇.浅谈我国治疗疟疾相关药物的发展史[J].当代医药论丛,,13(09):.[5]夏志贵,徐俊芳,张少森,王汝波,钱颖骏,周水森,杨维中,周晓农.我国疟疾由控制走向消除的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6(06):-.[6]曹俊,周水森,周华云,余新炳,汤林华,高琪.中国疟疾从控制走向消除——消除阶段的目标策略和措施[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5(05):-.[7]张箭.被疟疾“改写”的人类历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07-24(A06).[8]Jose′AntonioNa′jera-Morrondo,邓绪礼.疟疾的控制:历史证明是可能的[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01):79-80.[9]M.SMITH,蒋亦凡.奎宁治疟疾的欧西历史[J].上海中医药杂志,(08):32-33.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