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C丨赵冬教授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202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编者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防治,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根本。第十七届中国心脑医学大会上,首都医科医院赵冬教授以对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认识过程为切入点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入阐述。

首都医科医院赵冬教授

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终生心血管病风险是整个生命周期中遗传、人体代谢内部环境和生存的外部环境间的博弈。现在,由于人们暴露于多重危险因素中,导致终生心血管病风险增加。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认识、发展和对临床实践模式的影响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年提出危险因素的概念,进而出现单个危险因素评估为主的临床决策模式,关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遍布全球,建立个体心血管病危险预测方法和预测工具。年中国高血压指南首次推荐采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指导治疗决策。第一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现影响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主要因素;建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概念;对临床的影响,制定基于单个危险因素的治疗决策和实践模式。第二阶段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多重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和交互影响;多重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策略;心血管疾病发病或死亡10年危险的临床决策。第三阶段解决或试图解决问题:残余风险和多重危险因素的代谢关联;危险因素的累计暴露;短期风险和终生风险的评估。第四阶段需解决的问题:危险因素的病因和早期预防,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血管健康和损害的早期无创评估;影响血管健康的遗传和环境因素;血管损害的定点消除;血管健康的保持。

新危险因素的标准

新危险因素探索是为了解传统危险因素以外的心血管病残余危险,主要靶人群是心血管病中危人群。新危险因素应当具备下列特征:1.简单和可靠的测量指标,无论是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应当具有人群的参照值。测量指标具有相对高的不正常者的比例,同时,在中危人群中也应具有相当比例的正常者。2.在心血管病中危人群(无冠心病等危证)中可独立的预测CVD的发病危险。3.可将一部分的中危人群划分到高危人群中。4.重新危险分层将带来治疗策略的变化,同时,这样的变化可降低被重新分层人群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5.如果两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有相同的预测价值,选择方便、可及性高、费用低和安全的指标。

终生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

年,DonaldMLloyd-Jones教授基于Framingham研究首次报道一般人群心血管病终生风险。终生风险是指被观察个体在其平均期望寿命内发生目标事件的绝对累积风险。CARDIA队列研究,美国32~47岁年轻人心血管病10年风险为低危占90%以上,而约50%的年轻人终生风险为高危。最后,赵冬教授指出,不远的未来,中国的主要死因将是老年痴呆,因此,对血管早期保护是重要需求。未来,要做好多重危险因素的预防工作,以实现血管健康的保护。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我怎么这么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by/98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