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6-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5383.html
荐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年12月31日收录)
池氏网推荐阅读:
惊闻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逝世;池氏家族两位院士俱仙逝!!举族悲痛!!!池志强院士于年1月7日1时43医院逝世,享年95岁!年11月16日,池志强院士出身浙江黄岩池氏家族,福建提督池建功后裔;浙江黄岩“将军第”:池家一门八武将(福建提督池建功家族史略)池志强院士生逢乱世,自强不息;在抗战的兵荒马乱中完成学业,并积极参加党的革命事业,在大山深处教书养家;解放后,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默默为国奉献!其光辉的一生值得我们广大池氏族人景仰、学习!池氏名人:药理学专家池志强院士沉痛哀悼
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逝世,享年95岁
我国著名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离休干部池志强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年1月7日1时43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池志强先生是我国神经药理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年代,他的副博士论文证明,由中国科学家研发的二巯基丁二酸钠较前苏联科学家研发的二巯基丙基磺酸钠对血吸虫病治疗锑剂吐酒石的治疗指数高一倍,让导师刮目相看。
年代,他主要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是防护辐射损伤特种药物研究和国防科研大协作组的首席科学家。
年代起,他注重军民结合,开创了强效镇痛剂和神经受体研究新方向,是国内最早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
池志强先生一生奋战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国防科工委重大成果二等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
池志强先生长期担任上海药物所第五研究室主任,并先后兼任所科研处处长、副所长、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生命科学》主编等职务,为我国国防科研和药学事业的振兴、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池志强先生一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事业。他政治信念坚定,治学风范严谨,人生态度豁达,生活作风朴实。池志强先生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池志强先生!
池志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年1月12日上午(周日)9:30在上海龙华殡仪馆银河厅举行。
谨此讣告。
池志强院士治丧委员会二〇二〇年一月七日池志强院士光辉的一生
年11月16日,池志强出生于浙江省黄岩县的澄江(又称永宁江)岸边。其父池云与妻子商议给儿子取名志强,以寄心志,为国图强。池云夫妇共有5个子女,池志强排行老三。
其父池云为长期在外从事测绘工作的技术员,母亲是个有文化的家庭“老师”,其子女都得到良好的教育。
母亲的与人为善、以邻为友的生活作风,使池志强从小养成与人友善、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池志强从小喜爱读书、兴趣广泛。在小学三、四年级时,他泛读多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为今后进一步求学深造以及做学问打下深广的文学功底。
进入初中学习后,时值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学校被迫迁至山区,家里也因父亲工资收入大减而陷入困境。
为了交纳继续求学的费用,只好凭借贷典当度日。
在艰苦的求学生涯中,使池志强养成吃苦耐劳,勤劳朴素和奋发进取的生活作风。
池志强在黄岩县初中(今黄岩中学)毕业后,考入从临海县海门区(今椒江区)搬迁到仙居县深山广度寺的浙江省立台州中学(今台州中学)。
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沪、杭一带许多中学老师也纷纷逃难来到时迁仙居的台中,其中不乏名校的教师骨干,使台中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在深山庙宇里学习,教学条件十分困难,连化学课也无法由学生动手做实验。幸好来了一位化学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注重启发式教学,并用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记住一些化学规律。
同时,还给学生演示一些有趣的示范实验。
所有这些,吸引池志强的心,使他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尔后考入大学化学系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
年,池志强高中毕业时,许多知名大学均已内迁,经济拮据的他无法筹措旅费和学费,于是只好辍学当一名小学老师。
他节衣缩食,一年后积累了一些资金,并于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化学系公费生学习。
由于家有兄弟姐妹5人,仅靠父亲不高的薪金维持生活,于是他一边刻苦学习,以优秀成绩保持公费奖学金,一边在节假日里当家庭教师,以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
年8月,抗战胜利,浙大龙泉分校迁回杭州,全国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战后重建工作。
因浙大校园受日寇破坏,满目疮痍,需要整修,要求学生借读厦门大学一年。
在这求学关键时期,他只好又一次辍学回到家乡,当上了黄岩中学灵石分部的化学、外语老师,挣一点微薄的薪水供弟妹读书,并积蓄回杭复学的路费。
年,回杭复学后,池志强看到广大人民缺医少药的痛苦,意识到药学系毕业后谋生的道路更为宽广,于是他决心克服困难转到年新建的药学系学习。
由于药学系是5年制的,要求基础深厚,重视实验教学,更重视学生的独力工作能力的培养和动手实验操作的训练。
在教师严谨作风影响下,池志强在学习与实验中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初探科学奥秘的乐趣,树立了进一步从事药理科学研究的自信心,于年秋在药学系首届毕业,成绩名列第一,并留校当了张其楷教授的药物化学助教。
在浙大求学期间,池志强受到求是精神的熏陶,一边刻苦学习业务知识,一边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反饥饿、反内战斗争中站在斗争第一线;
在护校迎解放斗争中,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担任了浙大应变委员会安全部负责人,做好全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由于池志强积极带头参加学生爱国运动,经中共浙大地下党负责人之一的谷超豪介绍,年1月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
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百废待兴,干部奇缺,池志强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于年夏离开了心爱的教学与科研岗位,到浙江省文化局负责科学普及和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的组织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过社会文化科和电影科等科长之职。
年7月,池志强响应中央让专业技术人才归队的号召,奉调进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后任副所长、研究员,专业研究药理学。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血吸虫病在长江流域广泛流行,病情十分严重。
为了尽快消灭血吸虫病,中央建立血防办,大力推动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
上海药物研究所急国家所急,投入大批力量寻找新防治药物和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
池志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姿态,受命于危难之时,师从丁光生教授,挑起血防新药筛选及锑剂毒性解毒的研究。
年,正当池志强与伙伴们将合成的二巯基丁酸钠开始用于解锑毒的研究取得显著的效果时,他奉命被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学习,进研究生药理系攻读,在B.M.Kapacuk院士指导下以前苏联发明的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和中国研制治疗药物吐酒石的解毒作用及吐酒石的毒理及其年龄差异等为研究课题。
经过他夜以继日的苦心研究,证明了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对吐酒石的解毒有显著效果,并证明二巯基丁二酸钠仍比新型二巯基丙磺酸钠为优等。
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前苏联药理学及毒理学杂志及巯基类化合物研究专著上,不仅受到导师的赞许和同行的瞩目,并于年答辩后获医学副博士学位,而且也推动了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进展,起了一定作用。
为了在中国尽快开展此项研究工作,上海药物研究所成立了第五研究室,并要求池志强在副博士学位答辩后在前苏联有关电离辐射研究室访问学习半年。同时,接受国家科委的委托,担任中国访苏代表团的陪同翻译工作,直至年6月随同代表团回国。
年初,池志强迎难而上,毅然承担了寻找一种新的强效镇痛剂这项艰巨任务。
经他与同仁的日夜钻研,最后证明了羟甲基芬太尼(OMF)是一个高选择性、高亲和力的μ阿片受体的激动剂,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A.Goldstein教授的重复验证,其验证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分子药理学杂志上。
年,任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
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分管科学研究和外事工作。
年,由于在池志强创新设计科研思想指导下,找到了较为理想的高效镇痛剂,受到国际同行的瞩目,被选为阿片类研究领域惟一的国际学术权威机构——国际麻醉剂研究会执委会委员,成了中国第一位担任该组织的执委。
年,池志强首先采用中国特有的山齿草藤凝集素纯化阿片受体,而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纯化成功的实验室之一。
年,池志强亲自参加和组建当时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共同创办的《生物科学信息》(年改名《生命科学》),并担任主编至年。
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市政协常委兼任科技委主任。
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之友社理事兼科技组组长。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年,改任政协之友社名誉理事。
年1月7日1时43分,池志强因病医治无效,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浙江大学评价大凡事业成就者,都是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向他人学习,池志强的成功科研之路,也是如此开拓与行进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大地,他积极参与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或学术访问、学术会议,或学术讲座、慰问留学人员。他以自己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和真诚合作的友情博得了国际同仁的信任、支持与友爱,特别是许多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实验室的验证与认同,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室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浙江大学)池老一路走好!!
精彩由您续写: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