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清华南大斩获满分论文,新冠病毒
2023-3-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世卫组织:新冠病毒相对稳定传播能力未出现变化
当地时间27日,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表示,世卫组织正与全球各地专家及实验室合作,研究各地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目前至少有一万个完整的基因序列可供研究。到目前为止,新冠肺炎病毒是相对稳定的,有一些预期中RNA病毒会有的变化,但在预期范围内。此外不同国家发现的病毒,在传播能力或引起严重疾病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差异。
专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常态化可能性全球一体化防控非常重要
27日,国新办举行专家介绍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科学研究情况吹风会。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在会上介绍,对新冠肺炎这种呼吸道的传染病来讲,现在还不能排除常态化可能性。希望全世界都要联合起来,正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全球一体化地进行防控,这一点非常重要。
美国CDC:新冠肺炎症状增至9种存在广泛差异和不可预测性
近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扩大了其新冠肺炎可能症状清单,新增6种症状。美国疾控中心此前只列出3种新冠肺炎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和呼吸急促。新增的6种症状则包括发冷、不停颤抖、肌肉疼痛、头痛、喉咙痛、丧失味觉或嗅觉功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疾控中心的这一调整是基于参与治疗的医生的观察做出的。报道指出,这反映出个别患者受该疾病影响的广泛差异和不可预测性。
医院新冠气溶胶研究:需加强厕所和防护服脱解室防护
当地时间4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当时严格防控的条件下,医院和公共环境总体是安全的。但在患者使用的厕所中气溶胶病毒载量较高,提示患者大小便冲水过程可能是病毒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人流医院楼栋通道等可检出一定的气溶胶病毒载量,说明人员聚集时病毒携带者与周围人群存在潜在的气溶胶传播风险。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病房落尘样品和医护人员脱防护服区域的病毒气溶胶载量和粒径分布,首次揭示了新冠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
使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心脏病变
不久前有报告称联合使用羟氯喹(抗疟疾药物)和阿奇霉素(抗生素)或许可以帮助新冠肺炎患者。但是根据《自然·医学》发表的一篇通讯文章,使用羟氯喹和阿奇霉素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出现了心电图异常。这两种用药都分别显示会增加不同类型的心脏节律异常的风险,如QT间期延长、药物诱发的尖端扭转型室速和心脏性猝死。
女性免疫系统更强大?美国科学家将试验用雌激素治疗新冠肺炎
女性比男性分泌更多的性激素——雌激素和黄体酮,有助于调节女性的免疫系统,并可能使女性对感染和有害的免疫系统反应具有特殊的抵抗力。考虑到这一点,Cedars-Sinai和石溪大学文艺复兴医学院的科学家们计划对一小群COVID-19患者进行激素治疗,看看它们是否有效果。临床试验网站ClinicalTrials.gov称,石溪试验将包括例确诊或推定的COVID-19患者,他们至少出现一种严重症状,如高烧、呼吸短促或肺炎,但尚不需要通过插管获得机械呼吸支持。
研究发现嗅觉丧失或许并非坏事反而意味着COVID-19病程较轻
在较早的一项研究证实气味和味觉的丧失可以作为SARS-CoV-2感染的指标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健康研究人员在新发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嗅觉障碍表明,与之相关的COVID-19病程更可能是轻度至中度,这是一个潜在的早期指标,可以帮助医疗保健提供者确定哪些患者可能需要住院。研究结果于年4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过敏与鼻科学论坛》杂志上。
我国第四个新冠疫苗获临床批件系第二个新冠灭活疫苗
4月27日,我国第四个新冠疫苗获临床批件。据悉,该疫苗是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疫苗将于4月28日在河南正式启动临床试验。国药集团此次获批的疫苗,也是中国生物获批临床的第二个新冠灭活疫苗。
美科研机构资金被砍:专注研究蝙蝠冠状病毒已发布20余篇论文
特朗普政府日前突然中止了一个研究冠状病毒如何从蝙蝠传播到人类的科研项目的资金,疑似因为“新冠人造”阴谋论。上周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对生态健康联盟(EcoHealthAlliance)表示,未来所有的资金都将被削减。该机构还要求总部位于纽约的这家非营利研究组织停止使用其年拨款中剩余的,美元。此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为该项目提供了最初的拨款,在年7月又延长了拨款。
《自然》子刊:帕金森病的发病或与肠道“第二个大脑”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帕金森病的发病与肠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科学家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理论,他们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的细胞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该病早期阶段可能存在的迹象。肠神经系统可以独立于中枢神经系统运作,因此有时被称为“第二个大脑”。这项研究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
《eLife》曝光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关键蛋白作用机制
国际开放性期刊《eLife》杂志日前发表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光滑双脐螺中关键免疫因子纤维蛋白原相关蛋白3(BgFREP3)的作用机制。该文章引起国际无脊椎动物分子免疫学研究领域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