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注意不要再这样吃小龙虾了不知道

2021-7-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健康河北官微(jkhbgw),否则即视为侵权

天气日渐炎热

到了吃小龙虾的好季节

不少吃货已经跃跃欲试了

吃着小龙虾

撸着烤串

喝着冰爽的啤酒

那感觉别提多舒服了

可是,你真的会吃小龙虾吗?

小龙虾又有哪些食用禁忌?

今天

健康河北官微(ID:jkhbgw)

邀请权威专家

给大家讲讲小龙虾的那些事儿~

小龙虾营养丰富

但是不要贪吃哦

小龙虾富含优质蛋白质

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

通常蛋白质含量为15%~22%左右

肉质松软,易消化

其氨基酸组成适合人体需要

利用率高

是优质蛋白质来源之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

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类40~75g

小龙虾的平均可食部分比例为25%

相当于每天摄入小龙虾在g~g之间

小龙虾餐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

餐馆一份油焖或清蒸小龙虾

约g(整盘小龙虾净重)

因此大家在品味美味时也不可贪吃哦

除此之外

这些吃虾的禁忌

你也要知道

可不能“瞎吃”

这4种虾,不要吃

野生的不要吃

不要在街头流动摊点购买小龙虾,不要自行到江边或河沟捕捞野生龙虾进食,也不要购买非养殖的龙虾。

死虾不要吃

不要吃死虾,尤其是感官异常或味道不新鲜的小龙虾。在烧煮以前应该尽量清洗干净,多在干净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去除鳃部及肠道。

熟虾:尾巴是直的不要吃

在吃熟龙虾的时候,如果发现龙虾的尾巴是直的,那么这些龙虾就是死虾,千万不要吃。

如果是弯曲的,蜷缩着身体的,就表示是活虾,这样的才有营养,可以放心吃。

隔夜虾不要吃

不要食用隔夜的小龙虾。曾有报道吃了隔夜小龙虾,发生食物中毒的现象。

烹饪后的小龙虾一旦储存不当容易导致腐败变质,所以最好一顿吃完,不要隔顿、隔夜再吃。

小龙虾的这些部位不能吃

吃小龙虾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

这些部位要去掉

不能食用

虾鳃

虾鳃是小龙虾最“脏”的地方。虾主要靠鳃来过滤,所以有害物质都集中于鳃和体表,判断一只虾干不干净得看虾鳃够不够白,越白的虾鳃说明虾生活的水质环境越好。

虾头

虾头中主要集中了虾的胃、肝脏、心脏等内脏,比较脏,所以不要食用。

很多人喜欢吃虾头中的虾黄,其实那是龙虾的性腺,也很容易受到污染,所以最好也不要吃。

虾线

虾线就是虾的消化道,往往容易聚集重金属,吃的时候应把虾线拉出来。

小龙虾不要跟它们一起吃

虾肉中含有

高浓度五价砷化合物

其本身对人体无害

但若同时服用

大量维生素C时

五价砷会被还原成三价砷

也就是三氧化二砷

对人体造成伤害

小龙虾若与

鞣酸含量较多的食物同食

不仅会降低虾肉的营养成分

还会导致

呕吐、头晕、恶心、腹痛

吃小龙虾时

尽量别吃这些

柠檬、柑橘、柿子、葡萄、石榴、山楂、西红柿,胡萝卜,青椒、空心菜、茶水等。

关于小龙虾这些传言

你信了几个?

第一

小龙虾喜欢污水,专吃垃圾

小龙虾的生命力强,能够在污水中生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龙虾天生就喜欢臭水沟。

有实验表明,小龙虾更倾向选择干净的水质。而被污染的水质只会让小龙虾生存率降低,生长缓慢。

第二

小龙虾重金属超标

小龙虾以水草、藻类、水生昆虫为食,而这些食物中能够携带的重金属含量是非常有限的,且生长期通常为一年左右,因此难以富集大量重金属。

另外,小龙虾体内的重金属主要富集在虾线、头部、内脏及外壳,这些部位并非是人们喜食的部分,小龙虾生长过程中又不断脱壳,所以重金属中毒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

吃小龙虾会得肺吸虫病

肺吸虫病,顾名思义,是一种喜好在人体肺部寄生的吸虫,一旦感染,就容易引发咳嗽、胸闷等症状。

事实上,吃小龙虾感染肺吸虫病只是偶然事件,淡水的虾、蟹均易感,小龙虾并非典型宿主。

所以,为安全起见,小龙虾应该高温度蒸煮10分钟,这样处理后,肺吸虫等寄生虫就可以被杀死。

ZHUAN发告诉给更多的人

本文专家:

于春艳

医院营养科营养师

部分综合医院、央视新闻、生命时报

编排:健康河北官微

推荐阅读

紧急提醒!“约会强暴药”已在多地出现!可能正在危害你身边的人

发现时已成尿毒症!7个“求救信号”极易被忽视,8大行为最伤肾

吃得越来越少,为啥不见瘦?这6个原因才是肥胖的真凶!

河北人注意!这8种植物放在家里就等于害了家人健康

双腿影响你的健康,千万别让寿命减在腿上!练腿,从60岁开始都不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ys/113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