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百年故事寻访传奇客家围龙屋
2021-7-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传奇客家围龙屋的百年故事
要说围龙屋,先要听些故事。南山的客家人从何处来?真要细究,那可要追溯到年前了,那时还是明朝,大明朝的国运起起伏伏,老百姓的日子也时好时坏。
南山
故事许多客家人从福建和广东南雄、梅县等地移居过来,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古时候的平民讨生活不容易,最怕就是战乱,为了躲战乱,大家常会以宗族为单位结寨自保,所以依山靠水、群居群住的围龙屋就应运而生了。
现在南山的客家人都集中在六和,有些村子还保留着百年前围龙屋原本的样子,不同于福建等地的客家围龙屋,经过近百年的融合,六和的围龙屋有了岭南文化的印记,镬耳屋与围龙屋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青砖砌成、花鸟为饰,前接池塘、背靠山林,围屋而建、群居群住,又有别于梅州、河源,独成了一道风景。
乐屋村有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半月形客家围龙屋,建筑中心是乐氏祠堂,两排群住房围着祠堂绕成同心半圆。祠堂大门和左右小巷各设1道门,3道门1道关,外人难以进入。
为了围成圆弧,祠堂后面的房子不是常见的方形,而是扇形,内窄外宽。六和的客家建筑风格独特,窗子高而窄,外窄内宽,门口旁边有一个专门给猫狗出入的“航道”洞,即使新房也是如此。
客家人的客厅不高,上面有木制的阁楼,称为“芭”癖。阁楼上有个1平方米左右的孔,平时用木板盖住,丰收时节就用绳子把谷子一筐筐地吊上去,阁楼里通风干燥,适宜贮藏粮食。
依
水
而生
围龙屋里住过的“救命恩人”
南山人依水而生,却也受过水的苦。“圹背乐屋,地瓜煮粥,犁田三转,疴尿三笃。禾头一踢,一扑一碌,再犁三转,冇命返屋”,这是乐桂源(乐屋村长)小时候常唱的歌谣。
那时候,广东多地血吸虫病肆虐,沾了水的人和牲畜都饱受疾病的折磨,却不知道如何救命。
为什么水会成为夺命水?那是因为水里有血吸虫,接触皮肤十秒就能钻进人体,导致人发热不断、腹大如鼓、四肢细小,活不过中年。毛主席的《送瘟神》诗二首曾描写过这样的场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曾经的乐屋村,整条村也只剩下几十口人,许多孩子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因为血吸虫而命丧黄泉。
讲到当年的惨状,现年62岁的乐桂源依然心有余悸。他六七岁上就得过血吸虫病,后来因为体弱多病,还做过胆结石手术,身上留着20厘米长的疤痕。在乐氏祠堂里,老人向我们讲起了一位住在围龙屋里的故人,他被村民称为“救命恩人”、“再世华佗”,他就是陈心陶教授。
青砖绿瓦、树影婆娑,在斑驳的围龙屋里,乐桂源老人向我们讲述了当年的故事。原来这个被岁月侵蚀了的围龙屋里,还发生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动人故事......
陈心陶教授来的时候,就住在乐屋村,村里没什么好住处,就拣了大队的仓库,收拾起来,让陈教授住着,也算是宽敞明亮。平日里,陈教授就在围龙屋里,或是队里的大礼堂里给村民看病,要治的就是血吸虫病。当然,一开始大家都还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更别说治疗了。是陈教授住下来,带着血防站的医生,在田间地头里找到了血吸虫,通过动物交叉感染实验,才确定了疫区,后来大家才知道这种看不见的、要人命的疾病叫血吸虫病。
陈心陶教授就在围龙屋里给乐桂源看过病。对于已经花白了头发的乐桂源来说,小时候见过陈心陶教授的事还历历在目,那是他见过的最和蔼可亲的老人,是村里许多人的“救命恩人”。
乐桂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陈心陶教授是村里的救命恩人,忘不了,也不能忘”。对于小一辈,老人也经常讲起这段故事,总想让儿女子孙替他记得,让大家都知道。“做人不能忘本”,对于乐桂源来说,这个“本”除了乐氏久经风霜的围龙屋,还有曾经住在围龙屋里的“救命恩人”——陈心陶。
围龙屋的传奇故事还在流传
这次寻访,我了解了围龙屋的前世今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围龙屋的故事,住在围龙屋里的人的故事都还在流传。
源远流
长
这些故事,就像这老屋一样,虽经岁月侵蚀,留下斑驳印记,却依旧挺立、坚韧,穿越了旧时光,依旧震撼人心。
逢年过节,围龙屋里的乐氏祠堂依旧香火不断,村里人也不忘拜祭陈心陶教授,学校里的孩子们也时常去九龙岗的陈心陶纪念地缅怀先贤,时光好像谁也没有忘记,这就是最宝贵的围龙屋的传承精神。
来源
作者张愚可《南山百年故事寻访传奇客家围龙屋》
编辑
绿韵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