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古老而流行至今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病

2016-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一张非常经典的血吸虫病照片

中国流行血吸虫病的历史很长,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尸和湖北江陵出土的西汉男尸内均检出了大量血吸虫卵,这是至今世界上日本血吸虫在人体寄生最早的证据:早在多年前就有我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血吸虫病)。

中国的血吸虫病公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共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Schisosomiasis)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地方性疾病。

人类血吸虫分为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与间插血吸虫(S·intetcalatum)四种。

日本血吸虫病分布于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泰国等亚洲地区和国家;曼氏血吸虫病分布于亚洲、中东、印度等地区;间插血吸虫分布于中非西部、扎伊尔、喀麦隆等国家。我国流行的只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

血吸虫生活史

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传播途径

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仅需10秒就会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血管里产卵。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卵会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传播途径的关键因素—钉螺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感染方式

感染血吸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生产性接触疫水,如抗洪抢险、打湖草、抢收、放牧以及捕鱼捞虾等;二是生活性接触疫水,如在有感染性钉螺的地方游泳戏水、淘米洗菜、洗衣物及饮用疫水等。

尾蚴侵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皮肤。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面积越大,感染的机会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越严重。

什么是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亦可发生。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

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

潜伏期: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平均约40天。潜伏期长短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潜伏期最短者14天,最长者84天,平均41.5天。

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食欲可有不同程度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每日20~30次,常带粘液和血液。咳嗽,肝脾肿大。其他征象:常见有面色苍白、消瘦、乏力、头昏、肌肉关节酸痛、荨麻疹等。

慢性血吸虫症状

1、无症状(隐匿型)

主要为隐匿型间质性肝炎,病人健康与劳动力未受影响,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脏或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

无症状型病人终身无显著临床表现,但亦可因重复感染、饮酒、营养失调、感染肝炎病毒而出现明显症状与体征。

2、有症状

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是间歇性出现。腹痛、腹泻或粘液血便常于劳累或受凉后较为明显。休息时减轻或消失。另一常见症状是肝脾肿大。

儿童得了血吸虫病不仅消瘦虚弱,发育不良,个头矮小,有的甚至成为“侏儒”,而且严重影响读书上学。

一般治疗方法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对体温在39℃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或有严重毒血症、脑膜脑炎症状的病情重的病人,在病原治疗前应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

慢性血吸虫病大多无明显症状,治疗目的在于杀灭机体内血吸虫成虫,以消除病原,防止病变发展,保护个体健康,在流行病学上起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作用。

吡喹酮是抗血吸虫的首选药物。

如何做好预防措施?

渔船民是感染血吸虫病的高危人群,下水前应用血防专用防护药品涂擦在手或脚的皮肤上;捕鱼时应穿防护衣服。

凡到疫区旅游、打工、休闲或垂钓的人员,应了解当地是否是血吸虫病疫区,如果是疫区应尽量不要接触疫水,而一旦接触疫水1个月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症状,应考虑是否患了急性血吸虫病,要及时检查诊断、治疗,即使没有得急性血吸虫病,如果有原因不明的发热等症状,也应当要检查一次。

如因抗洪抢险等特殊原因接触疫水,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防护:

1.涂擦防护药剂。不可避免接触疫水的人群,下水前应在身体接触疫水的部位均匀涂擦防护药剂。

2.穿戴防护用具。目前常用的防护用具有长统胶靴、尼龙防护裤、胶皮手套等。使用以1%的“氯硝柳胺”浸泡的衣裤、手套、袜子、绑腿等,防护效果更好。

3.饮用安全水。居民日常用水可使用自来水、井水等,不得饮用未经消毒的塘沟水。在疫区野外作业,需要紧急使用水时,可以采用加热和药物杀虫等办法处理疫水。如将水加热至60℃以上(感到烫手时的温度),即可杀灭水中尾蚴;也可在每50公斤水中加漂白粉1克、或3%碘酊15毫升、或生石灰12.5克,均可杀灭尾蚴。

特别提醒

口服预防药。接触疫水者,在25~30天内,可用药物“吡喹酮片”进行早期治疗,按4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顿服。

接触疫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如果怀疑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可前往当地疾控中心去咨询。

扫一扫







































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ys/13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