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6-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肝片吸虫是片形吸虫的一种主要寄生于牛羊鹿骆驼的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绵羊最敏感,最常发生。感染后出现逐渐消瘦、贫血、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易脱落,眼睑、颌下及胸下水肿,腹水增多等症状。寄生于羊体内的片形吸虫不仅造成羊体质、抵抗力下降,同时也会带入细菌,分泌毒素,严重的还会造成怀孕母羊流产,严重影响养羊业的效益。典型的临床症状就是咱们农民朋友说的肿下巴子。农民朋友应加以注意。要想消除肝片吸虫对养羊业的危害就要了解片形吸虫的生活史,从多角度防治该病的发生。

下面就先介绍一下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片形吸虫成虫寄生于动物的肝脏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经粪便排除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氧气和水分的条件下孵出毛蚴,毛蚴游动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淡水螺,钻入其体内。经无性繁殖从螺体内逸出尾蚴,尾蚴在水中脱掉尾巴黏附于水生植物茎叶上形成囊蚴,尤其是多雨季节更为肝片吸虫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牛羊吞食黏附囊蚴的水或草而遭受感染,进入体内后最终到达胆管,发育为成虫。这就是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从片形吸虫的生活史中我们可以制定出一套综合的防治措施:

首先:定期驱虫,驱虫应该根据当地的流行情况而定,在我省每年应进行两次驱虫,春季一次冬季一次,预防性驱虫用药可选择硫氯酚、丙硫咪唑、硝氯酚等驱吸虫药物。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杀死虫卵。

其次:消灭中间宿主也就是淡水螺,若是没有中间宿主淡水螺,肝片吸虫就不能繁殖,因此灭螺则成为预防肝片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草场改良、天平无用的低洼水潭等措施,以改变螺的滋生条件。此外,还可用化学药物灭螺,如施用1:5万的硫酸铜,2.5mg/L的血防67及20%的氯水均可达到灭螺的效果。如牧地面积不大,可饲养家鸭,这是消灭中间宿主的最生态的办法。

再有:就是将强饲养卫生管理,选择地势高干燥的地方放牧,羊的饮水最好是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的清洁,以防感染。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要经过处理,在饲喂给动物。

在发生肝片吸虫病时,要及时治疗,可选择硫氯酚、丙硫咪唑、硝氯酚等驱吸虫药物。驱虫药物的使用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不可过量使用,以免发生中毒。驱虫后下颌肿的临床症状不会马上消失,需机体慢慢吸收。最应注意的就是怀孕的母羊不要驱虫,以免造成流产。产羔1月龄内的母羊也不要驱虫,以免奶水给羔羊带来损伤。家畜的粪便,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杀死虫卵。

今天的农事提醒就讲到这里,希望养殖户了解片形吸虫的生活史,从多方面消除片形吸虫对养羊业的影响。在生产中有什么不懂的,您还可以拨打电话按1号键直接咨询畜牧兽医方面的专家。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
白癜风发病原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ys/2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