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疾病防治
2017-9-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寄生虫病
1、车轮虫与斜管虫病
车轮虫属(Trichodina)和小车轮属(Trichodinella)的种类或鲤斜管虫(Chilodomellacyprini)。
车轮虫常寄生于黄颡鱼的鳃、体表等。感染车轮虫的鱼体消瘦,头部及背部呈暗黑色,偶尔可见白头白嘴症状,患病鱼常成群结队绕池狂游呈跑马状;鳃丝粘液多,鳃丝未端缺损,鳃丝边缘和间隙间有车轮虫寄生(图1)。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常直接引起黄颡鱼死亡。
斜管虫(图2)寄生于鳃及体表上,少量寄生时并没有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可引起皮肤及鳃上粘液增多,体瘦发黑,常浮游于池边下风处,严重时会引起苗种大量死亡。
图1、寄生于黄颡鱼鳃上的车轮虫
图2、寄生于鳃丝上的斜管虫
车轮虫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寄生的鱼类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海、淡水养殖鱼类均可感染。车轮虫病多发生在水位较浅、食料不足、面积小且不流动的水体的池塘,多见于水质不良、有机质过多、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水体及连续阴雨的天气。一年四季均可见,适宜水温20~28℃,研究表明,车轮虫对鱼类的感染率与水温呈正相关。
斜管虫病常发生于12-18℃的低水温期间,尤其在水温15℃时更易发生。
车轮虫病常引起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或溃疡病、烂尾病的发生,该寄生虫与斜管虫存在生态位竞争。
全池泼洒“贵鱼安”或“贵鱼安+硫酸铜(或中博蓝或正离子铜)”。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车轮虫的危害不可小视,其一它可以因大量寄生而引起黄颡鱼大量死亡,同时因为其寄生常引起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因而在使用药物杀灭车轮虫后建议第二天使用“精品一元笑”或“中博高”全池泼洒,以改良水质及防止细菌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2、小瓜虫病
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fiis)寄生引起。
患病鱼反应迟钝,游动缓慢,摄食减少。寄生于鱼的体表、鳃或鳍条等处,多寄生于黄颡鱼的鳃丝(图3)。
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发病,尤其在面积小的水体或高密度养殖时更易发生。适宜水温15~25℃,流行于早春、晚秋和冬季,当水温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时,虫体停止发育,才不会发生该病。该病靠包囊及其幼虫传播。
1、全池泼洒“辣椒粉(0.8~1.2ppm)和生姜(1.5~2.2ppm)”,辣椒粉和生姜加水煮沸30分钟,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4天;2、口服“青蒿未”,每天1次,连用5~7天。图3、小瓜虫
3、固着类纤毛虫病
由聚缩虫(Zoothamniumsp.)(图4)等固着类纤毛虫引起。固着类纤毛虫的身体构造大致相同,都呈倒钟罩形,虫体后端有柄,柄的基部附着在基物上。
虫体成群地寄生于鱼类的皮肤、鳃等处。患病的鱼苗多在塘边或下风区处漂浮于水面上,鱼苗游动吃力,身体失衡,呼吸困难。鱼体发黑。
多发生于水体中有机质丰富的黄颡鱼苗种养殖期。
全池泼洒“正离子铜”或“中博蓝”或“硫酸锌粉”;为防止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第二天可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或“苯扎溴铵溶液”。
图4、显微镜下的聚缩虫
4、杯体虫与毛管虫病
由杯体虫属(Apiosoma)的种类(图5、6)和毛管虫(Trichophriasisspp.)(图7、8)引起。
虫体成丛地寄生于鱼类的皮肤、鳃。患病的鱼苗多在塘边或下风区处漂浮于水面上,鱼苗游动吃力,身体失衡,呼吸困难。鱼体发黑。虫体主要靠游动体传播。
图5、寄生于鳃丝上的杯体虫
图6、显微镜下的杯体虫
图7、显微镜下的毛管虫
图8、寄生于鳃丝上的毛管虫
多寄生于黄颡鱼的鳃丝上,多发生在养殖水体有机质含量高,且换水量少的养殖池塘。
全池泼洒“正离子铜”或“中博蓝”或“新杀车灵+正离子铜”;为防止细菌性疾病继发感染,第二天可全池泼洒“精品一元笑”或“苯扎溴铵溶液”。
5、单殖吸虫病
黄颡四锚虫(Bychowskyellapseudobagri)、黄颡华指环虫(Sinidactylogyruspseudobagrus)、拟似盘钩虫(Pseudancylodiscoidesspp.)等单殖吸虫。
寄生种类
寄生部位
黄颡四锚虫(B.pseudobagri)
鳃
黄颡华指环虫(S.pseudobagrus)
皮肤
拟似盘钩虫(Pseudancylodiscoidesspp.)
鳃
单殖吸虫寄生于鱼类鳃部时表现出明显的“群居”现象,少量感染单殖吸虫时养殖鱼类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多表现为吃食量下降或暗浮头现象。大量寄生时,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或粘连,严重时发生变性或坏死,鳃因贫血而呈苍白色或花鳃状。
指环虫靠虫卵或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温度为20~25℃。单殖吸虫对鱼苗和鱼种的危害较大,大量寄生虫常引起苗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大规格鱼种或成鱼时常引起养殖鱼类继发细菌感染而产生大量死亡。
全池泼洒“颂爽”或“颂爽+硫酸铜(~g/亩*米)”或“颂爽+中博蓝(~g/亩*米)”。
6、钩介幼虫
钩介幼虫(Glochidium)是软体动物双壳类蚌的幼虫。虫体略呈杏仁形(图9),有2片几丁质壳,每瓣壳片的腹缘中央有个鸟喙状的钩,钩上排列着很多小齿,背缘有韧带相联(图10)。
图9、鳃丝上寄生的钩介幼虫
图10、钩介幼虫的外部形态
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吸取鱼体营养,在鱼体上进行变态,当变态完成后就从鱼体上脱落。鱼体受到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寄生在鳃丝上因妨碍呼吸,可引起窒息死亡,并往往使鱼头部出现红头白嘴现象。
流行于春末夏初,对各种鱼均能寄生。
①全池泼洒0.7mg/L硫酸铜;②全池泼洒“正离子铜”或“中博蓝”。
7、线虫与棘头虫病
自然条件下黄颡鱼胃、肠道内寄生的蠕虫的种类很多,如复殖吸虫类的河鲈源吸虫、双穴吸虫等,线虫类的如黄颡前驼形线虫、杜父鱼驼形线虫、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等,黄颡鱼的蠕虫病发生可能与黄颡鱼的食性有关。
一般情况下,感染蠕虫的黄颡鱼鱼体消瘦,吃食量下降或不吃食,胃及肠道内无食物或少食。寄生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的患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严重时眼球突出或水晶体浑浊失明或眼球脱落。
全池泼洒“双效鱼鳋静”或“双效鱼宁”,同时口服“鳝宁+服尔康+肝胆利康散”一个疗程。
二、细菌性疾病
1、腹水病
又称为出血性腹水病,由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等引起。
患病鱼吃食减少或不吃食,离群独游或悬浮于水面。主要症状表现为:腹部肿胀(图11),并有腹水,解剖可见胃或肠道内充满气体而肿胀,肝脏充血或出血;体表、鳍或鳍基、头部及腹面偶有出血现象。后期伴有背部、头部皮肤溃烂。
图11、腹部肿胀
第一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中博红”,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鳜鱼康”;同时口服“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7~10天。
2、裂头病
又称为红头病、一点红等,由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ictalur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veronii)等引起。
患病鱼离群独游,头上尾下悬于水中,反应迟钝,食欲减退。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头顶正中部位充血、出血、发红,颅骨顶部皮肤溃烂,露出颅骨(图12)。严重时头顶穿孔,颅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本病常发生于天气变化无常与水质不良时,且常并发烂尾症状。
图12、黄颡鱼裂头
第一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中博红”,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贵鱼康”;同时口服“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7~10天。病情稳定后全池泼洒“双效粒粒底改素”或“底立爽”以防病情反复。
该病常与车轮虫、指环虫等寄生虫病并发,并发时应首先杀虫,然后按上述方法防治。
3、溃疡病
由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等引起。
黄颡鱼体表、腹部出现点状或块状溃疡性红点或红斑(图13、14),身体的中后部常有大面积的褪色斑(图15),鳃丝贫血,解剖可见肝脏肿胀。
图13、体表溃疡
图14、下颌与腹部溃疡
图15、体表溃疡与褪色斑
第一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或“中博红”,第二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或“贵鱼康”;同时口服“服尔康+盐酸多西环素+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7~10天。病情稳定后全池泼洒“双效粒粒底改素”或“底立爽”以防病情反复。
①该病常与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并发,并发时应首先杀虫,然后按上述方法防治;②该病常与真菌病同时并发,建议在使用外用杀菌药物泼洒后全池泼洒“每立克”1次。
4、耶尔森氏菌病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enterocolitica)。
患病鱼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发病初期病鱼的上下颌、眼球、鳍基等处轻微充血,严重时腹部肿大。解剖可见患病鱼肠道充血、肿胀,肝脏质地变脆、顔色呈现灰白色,肠道内有淡黄色粘液。
口服“恩诺沙星粉+菌立停+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
三、真菌病
毛霉病
多子水霉(Saprolegniaferax),属毛霉科(Mucoraceae)。
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体表若长出菌丝则和感染水霉属菌症状很相似,肉眼几乎无法区别;但有的只观察到溃烂疮面,没有菌丝,严重时腹部膨大,积液。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最终导致死鱼卵。
该病多发生于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不小心使鱼体受伤,也常与溃疡病等并发。
第一天“精品一元笑”或“水立爽”或“中博高”,第二天全池泼洒“每立克”,第三天再泼洒“聚维酮碘”;同时口服“服尔康+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一个疗程。
四、营养性疾病
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的黄颡鱼体青黄色,大多数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且各鳍灰黑带黄色。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黄颡鱼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开展了池塘高密度养殖黄颡鱼,但养殖的黄颡鱼的体色出现为白色、黑色及浓黄色现象,调查发现这与投喂的饲料相关,因此对养殖黄颡鱼的用户而言选择优良的饲料生产厂家的饲料显得尤其重要,并在投饵过程中要定期投喂“肝胆利康散”、“酶合电解多维”以满足黄颡鱼的营养需求,促进其体色正常化。如已出现体色不正常则须停止投喂原用的饲料,分析可能出现的营养缺失,调整饲料配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