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游客,在沙滩或口岸遇到搁浅的鲸鱼
2017-10-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重点放前面:先找警察蜀黍+你的命最重要。
迅速联系当地警方、海洋渔业局、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等。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不要贸然救助鲸豚。专业和业余的差距,比你和熊猫的差距还大。
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请像对待野生黑熊那样谨慎对待野生鲸豚:
1.不要触摸鲸鱼。鲸豚是野生动物,携带的大量野生病菌比你家小强多。请不要触摸鲸的皮肤,不要接触呼吸孔喷出的液体。如果必须接触野生鲸豚,尤其死亡鲸豚,请尽量参考绝命毒师同款生化服,上岸后彻底洗手洗澡消毒,查看有没有皮肤破损,不可以不洗手就去吃手抓饭。
2.不要贸然靠近鲸豚,远离鲸豚头部和尾部。鲸豚是野生肉食动物,留给它们足够的安全距离,不要动手动脚。即使陆地是它们的客场,一头小海豚的力量仍然能对你造成十点伤害。
3.如果在与鲸接触后两个月内身体不适,尽快看医生。
4.不要轻易下水。如果你的水性不好,如果你的体力不支,如果你的装备不足,如果你身上有伤口,如果气温水温太冷,如果身边没有同伴,如果潮汐变化未知,如果鲸豚有攻击性,请留在岸上。你的安全是第一位的,你要活着回来。
5.在必要下水前,穿好潜水服和潜水鞋,带好手套、帽子、护目镜,确保岸上有一套干燥的衣服、淡水、高能量零食,这样你上岸之后不会饥寒交迫。一定要和同伴一起下水,并且留几个同伴在岸上注意你们的情况,不要丢了你的小伙伴,不要让你的小伙伴把你丢了。
对于一头搁浅的大型鲸来说,要命的不仅是干燥和暴晒,还有失去海水的浮力后,单纯的陆地重力对它的内脏和骨骼的压迫。普通人面对这样的大鲸常常是无能为力的,甚至,在救助团队赶到之前,它们就撑不住重力的压迫,一命呜呼了。千万不要上前触摸死亡鲸鱼合影留念,撒丫子赶快跑,离得越远越好,死亡的鲸鱼时间久了会爆炸的。
说回到小型鲸豚,如果在沙滩上遇见一群刚刚搁浅的海豚,请立刻联系专业人士,不要贸然救助鲸豚,也不要让其他人或动物打扰鲸豚。
即使地区偏僻,救援团队不能及时赶到,请立刻联系专业人士,听从他们的指示,不要贸然救助鲸豚。
记住,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请不要贸然救助鲸豚。
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如果你可以确保自身、同伴、和鲸豚的安全,可以尝试用以下步骤帮助鲸豚重归大海。
第一步:保湿
调整海豚的姿势——如果海豚侧躺着,在海豚身边挖一条够长的沟,然后几个人一起把它滚进去,让它背部朝上趴好。
用湿布盖住海豚身体,持续给海豚身上泼水,保持海豚体表湿润,特别是背部、胸鳍、和尾鳍。不要盖住呼吸孔!不要往呼吸孔上泼水!一定确保呼吸孔畅通,不然海豚分分钟憋死。
不要拽海豚,不要戳海豚,不要高声喧哗,不要让太多人靠近。海豚紧张时可能产生应激反应或者攻击性,记住尽量让海豚保持平静,但是时刻远离海豚的牙齿和尾鳍。
第二步:搬
在起重设备和专业人士不在场的情况下:
1.利用潮水的起落,布、网、绳索之类的工具,尝试几人一起挪动海豚,往深水区送,但是——
2.不要拽海豚尾巴,不要拽海豚爪爪,不要拉着海豚直接在地面上拖着走。
3.你的命最重要。如果体力不支,及时回岸上休息。
4.在起重设备和专业人士在场的情况下:站在一边围观就可以了。
第三步:浮
恭喜你,你们成功地把海豚送到了齐腰深的水里。
这时,你们需要托起海豚,让它在水中浮起来,对着深水区的方向,随着潮水起落轻轻摇晃海豚,让海豚重新熟悉浪潮。如果海豚可以自主浮上水面呼吸,并且可以调整身体走向,它的健康状况很可能已经适合放归了。
如果海豚的状态不佳,不要强行放归。联系渔业局、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等专业人士,他们能更准确地判断海豚的健康状况,制定救助/安乐方案。
这个时候,你很可能已经在海水里站了几个小时了,记住如果你感到疲惫或者寒冷,请及时回岸上吃东西换衣服休息。
第四步:走你
如果海豚状态良好,就可以考虑放归海豚了。这时你们需要把海豚送到更深的水域,以海水不没过你的肩膀但能让海豚浮起来的水深为准,放手让海豚自主游动。如果搁浅的不只一头海豚,尽量把所有海豚一起放归。
放手后,你就可以退回到浅水区,观察海豚的状况。如果海豚们仍然有向岸游动的趋势,你们可以考虑手拉手组成一道人墙,隔在海豚和沙滩之间。注意海豚仍然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请避免主动靠近海豚。如果海豚一意孤行往岸边游,不要上前强行阻拦,你的命最重要,你拦不住它们。
如果海豚成群结队摇摇晃晃地往深水区游去,你就可以松一口气了。『救过海豚一命』的新成就达成。
好了,我们再复习一下最重要的两点?
先找警察蜀黍。
你的命最重要。
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请不要贸然救助鲸豚。
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请不要贸然救助鲸豚。
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请不要贸然救助鲸豚。
以上内容仅参考国内外文献,不代表专业团队意见。
我就是想摸鲸鱼怎么办?
野生动物不能乱摸,摸完要洗手,我一直以为这是常识,还记得非典和被中枪的果子狸么?
以下是已证实的,鲸豚类动物可能携带的人畜共患病菌——
细菌:Bisgaardia,Brucella,Erysipelothrix,Leptospira,Mycobacterium,Mycoplasma
病毒:Calicivirus,Influenzaviruses,Poxvirus
真菌:Ajellomyces,Lacazia
最大的传染途径即与动物(活体或遗体)和动物体液的直接接触。这些病菌给人带来的疾病包括并不限于:红疹、局部疼痛、淋巴腺炎、流感、结膜炎、皮肤炎、局部伤口感染、肺结核、表皮肉芽肿、细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等,及其并发症。
以上仅是我们已发现的、健康鲸豚携带的病菌。搁浅或被海水冲刷上岸的鲸豚,更不知道有没有潜在的疾病。目前我们对鲸豚与人类的共患病的研究还不到位,我们研发的药大多只针对人类或家畜间的病菌,对野生物种带来的突变病菌很可能一时束手无策(还记得禽流感吗)。不要摸一头被冲刷上岸的死鲸鱼,和不要摸野外暴毙的死老虎,是一个道理。
没有见过人穿防护服?
鲸鱼被你说的像是移动生化毒库,那么请问,日本人是怎么捕鲸的呢?在远没有防护服的时代,日本捕鲸人怎么没有死绝?
血腥预警
请看船员穿的是什么。
渔民和船员易染的疾病,自古就有。同一种病,自愈的案例也有,抗生素救下来的案例也有,截肢的案例也有,败血病去世的案例也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捕鲸人『在以前没有死绝』,可能和人类在中世纪也没有死绝是一个道理吧。
正文图中的救护人员身着潜水装,没有穿防护服。你猜他们的疫苗有没有打全,他们上岸之后会不会消毒衣服、彻底洗手?
在沙滩上的游客,摸完搁浅的鲸鱼之后再去拿手机拍照,拍完照再去拉家里老人孩子合影,你猜他们什么时候洗手?
野生动物携带病菌,接触过不熟悉的动物之后要洗手,都是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陆地海洋微生物系统存在差异,那是不是所有海鲜都不能碰了?我前天还吃生蚝了,是不是应该联系殡仪馆了?
海鲜河鲜要从正规途径买。
野生河鲜、海鲜携带副溶血弧菌、创伤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杆菌、李斯特菌、肉毒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管圆线虫、肺吸虫、血吸虫、蛔虫、绦虫等,不要乱碰不明途径的生鲜。
生蚝尤其容易携带创伤弧菌、诺罗病毒、小隐孢子虫,可以引发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烧低血压。
再说一遍,海鲜河鲜要从正规途径买。正规的养殖场有科学的防病害措施,正规的捕捞船有卫生的处理和冷冻过程,正规的餐厅有靠谱的进货途径和烹饪方法,最大程度地避免寄生虫和病菌感染你的生蚝。
你若坚持在污水和虫虫横流的小河沟里捕小龙虾,捞上岸直接生吃,我也劝不了你。
海豚还是鲸鱼?
海豚是鲸的一种吗?这么说是可以的,因为海豚确实属于鲸目,而我们日常所说的鲸可以认为是对于鲸目动物的统称。
但严格来说,海豚并不是“一种”鲸,而是“一类”鲸,我们更不能把鲸目简单地分为鲸和海豚这两类。实际上,鲸目的构成非常复杂,我们可以粗略的把它们分为两个亚目:须鲸亚目和齿鲸亚目,在其下,又可以分成14个科,近八十种。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的体型、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我举个例子让你们感受一下:最大的蓝鲸,体长有33米长,余吨,最小的拉河豚,体长仅一米长,体重只有30公斤……
呼吸孔是什么?爪爪在哪里?
鲸豚头顶上那个会『喷水』的孔,就是它的呼吸孔(Blowhole),那是它的鼻孔,不要给人家堵住了。爪爪就是用来挥手的那两片胸鳍(PectoralFins,俗称Flippers)。
小知识:鲸类动物和鳍足动物(海狮海豹等)的胸鳍的骨骼结构和我们的爪爪是相似的。
鲸豚为什么要上岸搁浅?
学界推测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1.自身疾病导致回声定位系统出现故障。
2.人类军用声纳干扰。
3.污染物质扰乱鲸的感觉系统
4.地磁场异常使其判断失误。
5.海岸地形限制致使搁浅。
6.追逐食物误入
7.返祖现象致使主动上岸
8.鲸的群聚习性使得一条搁浅,前赴后继。
9.自然死亡后冲上海滩。
10.衰老会疾病致使鲸太虚弱。
咱先了解点儿鲸的习性!这货生活在苍茫的大海,主要生活范围随种类不同而不同,大部分在海面下-米活动,必要时能下潜至米以下,但几乎不到米以下活动那么问题就来了,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眼睛大有用么?海洋环境下可见度低,深海环境下伸手不见五指。长期演化之下,鲸主要靠回声定位确定周围环境,视力退化的厉害。
了解到这儿,咱的第一个想法就这货是眼‘瞎’才往岸上冲的吧?可能性很大哦,回声定位是有自身器官实现的,所以如果鲸有个头疼脑热,闹个寄生虫,或者单纯的器质性病变,致使他无法准确判断海岸的距离,冲上岸搁浅。这是有一定证据支撑的。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许多搁浅致死的抹香鲸的骨骼都出现了骨头坏死现象。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它们浮上海面的过程过快。抹香鲸能潜到水下3多米深的地方捕食。如果它们突然迅速浮上浅海,体液中的氮气就会涌出形成气泡。如果气泡纠结在组织中压迫神经,就会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其肌肉缺氧。你看,就算是潜水健将也有玩脱的时候。不过关于鲸为啥快速上浮除了捕食论还有惊吓论,就是在捕食过程中受到天敌惊吓,快速逃逸而上浮。除此以外,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也是鲸生病的一大源头。日本学者岩田久人在搁浅致死的动物尸体中检测到了高浓度的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毒物。这些毒物来自于航海公司每年在船底涂刷的涂料。他认为,鲸鱼或海豚喜欢沿着船舶航线游戏追闹,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内脏首当其冲受到溶于水中的有机锡涂料的毒害,辨别方向的功能遭摧毁,从而搁浅身亡。一样逃不了干系的是军用声呐。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达琳·凯顿在对巴哈马群岛的殉难鲸鱼做尸体解剖时发现,这些鲸鱼的内耳普遍有出血现象。他认为这极有可能是美国海军舰艇上使用的大功率声呐,造成鲸群丧失辨别方向的能力。
军用声呐,也是使用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的,所以还会对鲸造成干扰甚至误导。当鲸接收到军用声呐信号,会误以为是虎鲸出没,就会惊慌失措,快速逃离。即便是蓝鲸,也会为了躲避声纳而中断哺育幼鲸的行为,并快速逃离总之,有相当学者认为惊吓是鲸失常搁浅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参照物海洋中,辨别方向的能力很重要,普遍认为鲸可以根据地磁场判别方向当地磁场发生异常的时候,鲸一说,“我听前面好像有障碍。”鲸二,“GPS说没走错啊”“那咱们试试?”“走着~”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举个实例吧。年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约头鲸鱼集体自杀,当时太阳黑子的强烈活动引起了地磁场异常,发生了“地磁暴”,这破坏了正在洄游的鲸鱼的回波定位系统,令其犯下“方向性”的错误。
再给大家介绍一个观点,返祖论!普遍承认,鲸是从陆地生物演变而来,由陆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长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们的祖先一定出现过许多中间类型,即水陆两栖生活,所以可能会有在水中遇到危险就登岸的习性。所以返祖论认为,鲸搁浅其实是受到威胁之后的一种本能行为。可惜的是这类观点极难找到观点佐证。
还有一个流传广的观点,就是认为鲸搁浅可能与海岸地形有关,因为它们多发生在坡度平缓的海岸。当鲸向海岸发射超声波信号时,其回声信号会失真,使它根本探测不出深水的位置。可是物理学研究证明,再平缓的海岸也不会引起回声信号的混乱。最有意思的是,作为主要支撑的论据“搁浅的鲸群多发生在坡度平缓的海岸处”,是一个必然现象,因为在其他地形如海峡或悬崖峭壁等处不可能搁浅。因此地形的影响缺乏说服力。
一张图来总结下吧~
整理自知乎用户喵鱼酱、Jess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