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降至
2021-6-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国家发文提出,将符合建档条件的地方病、血吸虫病患者,全部纳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统筹各项医保措施。
“各省要在年底前,完成对所有地方病病区和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1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在江西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局长毛群安指出。
同时,毛群安对国家卫健委联合10个部委发布的《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行解读。
毛群安表示,《行动方案》总目标,要求中国到年底,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保持基本消除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和克山病危害。并且要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饮茶型地氟病和水源性高碘危害,有效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
《行动方案》针对目前地方病防治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六项行动。
首先是“重点防控措施强化行动”。其中包括,强化大骨节病防治策略,巩固防治成果;综合施策落实克山病防治措施;加强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病区,改良炉灶的后期管理和维护;在缺碘地区继续落实食盐加碘策略;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坚持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
其二是“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将符合建档条件的地方病、血吸虫病患者,全部纳入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统筹各项医保措施,开展适宜患者的手术和治疗;开展现症病人的综合帮扶,将符合标准的病人纳入残疾人保障范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范围,对现症病人家庭采取教育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综合帮扶措施。
第三是“监测评价全覆盖行动”。《行动方案》要求,各省要在年底前,完成对所有地方病病区和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控制和消除评价工作。
第四是“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行动”。主管部门计划开发权威科普的宣传材料,建设科普信息传播平台,促进防病措施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
第五是“防治能力提升行动”。强化国家级专业机构建设,提高科学指导全国开展疾病防控能力;加强重点地区地方病防治能力建设,稳定防治队伍,多途径解决防治力量不足等问题。
第六是“科技防病突破行动”。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支持大骨节病、克山病病因和基础研究、治疗药物、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建立地方病、血吸虫病生物样本库等。
中国疾控中心地病中心主任孙殿军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94.2%的县,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在全球采取食盐加碘措施的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全国93.6%的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完成降氟改水;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已全部完成降砷改水;95.4%的大骨节病病区村达到消除标准;94.2%的克山病病区县达到控制或消除标准。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所长周晓农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曾是寄生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原卫生部曾分别于-年、-年,开展了两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本次是第三次调查,调查范围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调查组在农村地区分别调查了因不良卫生习惯而感染的土源性线虫病;因不良饮食习惯而感染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带绦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和肠道原虫病等。周晓农介绍:“全国农村调查点个,调查人数48.42万人;城镇调查点个,调查人数13.32万人。血吸虫病、疟疾和包虫病因另有专项调查,因此不在本次调查范围内。”
本次调查与前两次相比,中国重点寄生虫病人群感染率明显下降,全国总感染率降到6%以下。周晓农补充,西南部分地区寄生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30%。部分地区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虾习俗导致华支睾吸虫感染集中分布,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城镇与城郊地区感染率高达23.36%,主管部门应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同时积极治疗感染者。
毛群安表示,下午召开的“三年攻坚行动现场会”主题将紧紧围绕,控制和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进行。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管理,让每一位现症地方病患者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全部得到有效救治。
12月13日,《医院院长》杂志记者随国家卫健委专家在南昌市新建区南矶乡卫生院调研时,院长陈凡经介绍:“新建区自年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至今,人群血吸虫病感染量下降为0;目前,该地区还有晚期血吸虫患者人。血吸虫患者的治疗费用已纳入医保。”
发布会当天,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江西省副省长孙菊生在鹰潭市为“中国血防纪念馆”揭牌。
点击下方“阅读全文”订阅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