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陈灏珠院士动荡时局返专业研究不

2021-6-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为人师表光照后世

献身医学功在千秋

年10月30日凌晨3点09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之父、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奠基人、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陈灏珠院士在医院逝世,享年96岁。

陈灏珠,年11月生于香港,原籍广东新会。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历任上海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医院终身荣誉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专家委员会资深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总顾问,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等杂志顾问。

我们有幸通过《拓医学路逐中国梦:陈灏珠传》记录下陈灏珠院士的传奇人生、闪耀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贡献,弘扬他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舍身奋斗的奋斗精神,以此为他的医学事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本书,已然成为我们默默缅怀院士的一部作品,我们透过书中交织的文字、照片和音频,探寻陈院士不断攀登、不断追求的身影,每每感动不已、钦佩之至。

我们将分享《拓医学路逐中国梦:陈灏珠传》一书中的精彩片段,使读者从中领略一代医学大师的风范,从而有所传承、有所收获。我们更希望读完本书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年,陈灏珠抓住机会重返心血管病的专业研究,并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大展拳脚:他与团队完成了全国第一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多次参与救治来华访问时患病的外宾,尤其是抢救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巴茨博士,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使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奎尼丁晕厥;甚至在被分配到养猪场干活期间,还利用闲暇时间完成了《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的初稿。

“国内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年4月,一位病人因胸痛而住院,经各种检查怀疑患有冠心病,但尚无法确诊,病人一般情况良好。为了明确诊断,陈灏珠与团队思考再三决定为其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虽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陈灏珠对手术的操作方法已经胸有成竹,但是,真正在冠心病病人身上施行还是会有些担心。因为把造影剂注射到冠状动脉里去有一定的危险性,由于造影剂进入冠状动脉跟血液混合在一起流动,血液是带氧气的,造影剂是不带氧气的,如果混到血液里的造影剂过多,就很有可能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更严重的,如果冠状动脉充满了造影剂完全没有血液供应,就有可能会引起心肌梗死,因此,控制好造影剂的比例是很重要的事情。那个时候“文革”尚未结束,一旦发生什么问题,陈灏珠和所有参加攻关小组的成员都承担不起。但是,病人的病情不容等待,陈灏珠和小组每位成员都是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小心,“做任何一个新的操作,大家都会紧张,尤其是那个特殊时期。但紧张归紧张,我们做好了各种预案,例如会发生什么意外,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法,医院领导也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有信心。”4月23日,手术如期开展,两根心导管顺利地被分别送入左、右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随之冠状动脉显影、摄片,整个过程顺利完成。

年4月23日,陈灏珠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先成功施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这次持续不到一个小时的全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开启了我国现代冠心病介入性诊断的先河。这项研究工作的论文发表于当时硕果仅存的、仍在坚持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上。年6月,毕业于前上海圣约翰大学,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作的郑宗医院、医院和上海第二医学院的邀请,分别到北京、广州和上海做学术访问。在访问期间,医院分别演示了冠状动脉造影术,医院与陈灏珠一起交流切磋。之后半年的时间里,陈灏珠他们又连续做了八次冠状动脉造影手术,均取得成功。从此,我国心脏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进入了一个腾飞的时期。凭借造影的结果,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病变及堵塞情况,就可以准确地利用扩张、放入支架,或者施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手段来进一步予以治疗。这项技术不但成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且直接促进了我国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介入性手术治疗方法的迅速发展。年第十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报告称,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年手术量已经达到30万例。陈灏珠因此被认为是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年,他被中华医学会授予“中国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

“抢救外宾是国家信任并赋予我的特殊使命”

在陈灏珠受命救治的外宾中,保罗?巴茨博士(PaulBasch)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位。

巴茨博士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寄生虫病学专家。年4月,美国科学院派出了由12名专家组成的血吸虫病代表团到中国考察血吸虫病的防治及研究工作,巴茨博士是该团的副团长。访问团访问了北京和上海之后,到达江苏农村考察基层的血吸虫病控制规划。4月22日上午9时52分,在参观位于无锡市太湖边上的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时,巴茨博士突然发生严重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出汗、面色苍白、手指和脚趾麻木。同为代表团成员之一的美国医生莱曼博士意识到可能发生了心肌梗死,要求做心电图检查。病人随即被用担架送到该研究所的一个有30张病床的治疗室中,一位技术员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经过医生阅心电图证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卫生部下达命令,由上海组织最好的专家赴无锡救治患病的外宾。

4月22日下午,陈灏珠正在病房忙碌地为病人看病,突然接到上海市政府的赴无锡抢救突患急性心肌梗死外宾的紧急通知。抢救心肌梗死的病人分秒必争,他和心脏外科石美鑫教授、医院主任医生曹庆亨立即出发奔赴无锡,并于当天下午5时30分就到达了治疗现场。在从无锡医生那里了解病情、研究心电图并进行了一番检查后,他们判断巴茨博士的左心室前壁发生了比较广泛的急性心肌梗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的并发症,危险性比较高。上海市和无锡市的卫生行政领导做出决定,任命陈灏珠为医疗组组长,全面负责病人的抢救工作。于是,上海来的医生和无锡当地的医生团结合作,开始了挽救美国客人生命的战斗。经过详细的讨论,中国医疗组形成了初步的治疗方案,并与美国代表团举行沟通会议。陈灏珠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代表团介绍巴茨博士的病情和治疗方案。他首先总结了临床资料,明确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并指出情况的严重性,因为心电图显示梗死范围较广,而且病人已经发生了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要有最坏的打算。在随后讨论治疗措施时,他建议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特别推荐了应用中药丹参制剂,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中静脉滴注,以促进微血管的循环和灌注受累的心脏组织,这是由他所主持的一项科研成果,对此他有信心和把握。然而,这个治疗方案被美国代表团以不了解丹参的药理作用为由而婉言拒绝了,并表示可以立即从美国派专家来负责进行救治。年,我国尚处于十年动荡时局的后期,中美两国人民中断交往20余年,两国文化不同,彼此之间缺乏了解,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美方对我们的医疗技术与水平都存在着偏见。为此,中国医疗组自力更生的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都非常强烈,作为医疗组组长的陈灏珠在卫生行政领导的支持下,也婉言谢绝了美方派医务人员来华主持抢救的要求。因为,抢救他的生命绝不仅仅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意味着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与荣誉,也关系到尚在萌芽期的两国人民互信关系的建立。陈灏珠诚恳、坚定、自信地对美方代表说:“请放心,我们有把握尽快使病人脱险。”美方无奈,只得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接受了这一决定。20世纪70年代,医学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也没有现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诸如“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等比较有效的方法,当时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把病人安置在监护病房,密切观察病人,预防发生并发症,及时治疗,保护心脏的功能,并用抗凝血的药物预防再发生新的血栓,帮助病人度过最危险的阶段,让梗死的心肌结疤愈合。当时的决定,使以陈灏珠为首的医疗组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国家刚刚开放,这是一项关系到国际声誉的任务,“虽然有压力,但这是我们中国医生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些国外能做到的治疗方法我们也都能做到,不需要他们再派专家,我们有经验也有把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通过我们上述的治疗,85%左右的病人能被救活,这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年,陈灏珠在华盛顿拜访曾救治过的巴茨博士

……

在两个星期的精心监护治疗中,陈灏珠日夜守在病人身边,以坚定的信念、高超的医术、一丝不苟的责任心陪伴病人三闯“鬼门关”,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救治工作。病人的病情从稳定期进入康复阶段,已经能够起床活动了,美方的态度也从怀疑到信任再到赞赏。在病后的第16天,陈灏珠在征询了美方的意见后,决定将病人送往具备一切抢救设备的疗养

院继续观察、治疗和休养。巴茨博士希望陈灏珠能够同行,继续陪伴他一段时间,因此,陈灏珠便陪同他来到太湖之滨的华东工人疗养院,开始休养治疗阶段。巴茨博士的一场大病,使他与陈灏珠相处了近一个月,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5月21日,巴茨博士病愈,在一对美国医生夫妇和他夫人的陪同下,从无锡乘火车到上海,再从上海乘飞机到日本东京,医院短期检查后,5月26日,从东京乘飞机回到美国,医院检查和治疗后,回到旧金山附近的家中,一路上没有任何病情的反复。

巴茨博士康复回国后,与陈灏珠每年都多次通信互致问候

“《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是在猪圈里写成的”

如果说冷静是镶嵌在陈灏珠大脑中的“防短路装置”,情况越是危急,他越是思路清晰,那么豁达就是流淌在陈灏珠血液里的“强心剂”,环境越是艰难,他越是乐观积极。

年的夏天,陈灏珠刚刚在国际上首次采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抢救了一位奎尼丁晕厥病人,还没有来得及把这次创新在学术界报告,就被派到设在奉贤县的上海市卫生局“五七干校”接受锻炼,一方面进行劳动改造,另一方面则是对思想的“再教育”。

虽然当时外部环境已经不那么严苛了,但干校里的脏活累活还是考验着这些医学专家们的身体与意志。仅陈灏珠知道的,被派接受同样任务的还有著名骨科专家陈中伟教授和普外科专家吴肇光教授。陈中伟教授在干校锻炼一段时间后,因为对高强度体力劳动不适应,加重了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医院。吴肇光教授的工作是参加田间劳动,这是最辛苦的工种之一,与农村的“壮劳力”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整菜畦、挖灌水渠、播种、锄地、收割,对于习惯拿手术刀的他来说,非常不容易。

年,陈灏珠在奉贤上海市卫生局“五七干校”的养猪场干活

陈灏珠则被分配到养猪场干活,他还安慰家人道:“这工作只是脏了一点,但相对来说体力劳动不如田间劳动那么强,已经算不错了。”去养猪场的那天,他与妻子一起把被褥等大件的行李捆扎成一个大包,随身又悄悄地带了许多参考资料以及纸和笔,他想着既然不能在临床一线做科研,那不如把这几年积累的临床经验好好总结一下,便准备在闲暇时间完成《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的撰写工作。《心脏插管检查的临床应用》(即《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1版)是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利用工作间隙和一个个不眠之夜编著撰写完成的,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后,因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受到广大心内科医生的欢迎,第一次印刷后在短短的时间内脱销,又加急印刷了第二次。十几年过去了,心脏导管术有了很多新的进展,包括心脏起搏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更是日新月异,陈灏珠希望能够利用这段暂离临床工作、参加干校锻炼学习的机会,在休息的时间里对第1版进行修订和补充。专著的修订要增补许多新的内容,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所谓“厚积薄发”,他的妻子和同事给了他许多帮助。奉贤农场离上海市区不算太远,每个月最后一周的周末,陈灏珠就乘班车,经最早建成的黄浦江大桥跨过黄浦江,把一个月看完的参考书带回浦西的家,妻子则帮他把上一次指定查询的文章、书刊都准备好,让他带回干校,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在干校里,陈灏珠白天在养猪场进行劳动锻炼,晚上也不会早睡,而是充分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编书。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是属于自己的时间,也不能公开利用,他只好躲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蚊帐里悄悄地撰写他的书稿。在蚊帐里挑灯夜战,参阅、核实、编写,常常不知不觉已经是子夜,但陈灏珠觉得充实而快乐,这是学习、劳动、著书三不误。半年后,当陈灏珠结束干校的学习回家的时候,行李中多了《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的初稿。年,第2版正式出版,版面由32开本扩大为16开本,字数由18万字增加到70余万字,不但增加了一些介入诊断的创新应用,还包括了许多个案分析,成为一本大型专著。这部专著,后来被认为是心脏介入性诊疗领域的经典著作,更是中国年轻一辈的心脏内科医生的必读书目,以此书为起点,开始了他们各自的心脏介入诊疗工作。

年3月,黄宛收到陈灏珠寄去的《心脏导管术的临床应用》第2版后回信致谢,并对其学术价值予以高度评价

以上文本节选自

《拓医学路逐中国梦:陈灏珠传》

“光阴似箭,年华似水,从战火硝烟到建国图强,斑斓的人生,在点滴的文字中化作永恒”——这句话是为陈院士传记拍摄的短片中的一段,今天再读,那句“化作永恒”令人感慨万千。这在悲痛之中,令人有些许安慰的是,陈院士以书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人性的光辉,将会在未来的岁月,给后辈以持续的精神鼓舞。

出版花絮

本书出版过程中,正值陈院士96岁生日,编辑们一起为陈院士庆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11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