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热带病的克星,为钻研回归热,在自己身

2020-7-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人类社会曾饱受瘟疫肆虐。在科学落后、医疗局限的时代,瘟疫常常无法得到有效遏制,造成十室九死,甚至亡国灭种。

19世纪,路易斯·巴斯德和罗伯特·科赫等微生物学家解开了瘟疫——这种传染性疾病的真面目,使病毒、细菌逐一暴露出来。医生也在长期与瘟疫斗争的过程中,慢慢准确认识这些疾病,慢慢发展出战疫法则。

(-)

医院百年纪念展厅入门的地方,矗立着两尊铜像,是医院百年历程中举足轻重的丰碑,医院首任院长、我国现代医学先驱、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抗击鼠疫疫情的伍连德博士,医院另一位最值得敬重的院长、我国热带医学的奠基人、学部委员钟惠澜教授。

钟惠澜教授一生从事内科、热带病及寄生虫病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是我国热带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阿米巴病、绦虫病、囊虫病、麻风病、弓形体病、包虫病等疾病进行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我国常见多发的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描绘出上世纪中叶的中国,与传染病做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轨迹。

迎难而上专攻黑热病

钟惠澜年出生在葡属东帝汶的叻利岛,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钟惠澜幼时目睹劳苦大众缺医少药,患病死亡无人过问的惨状,一种最单纯的责任感在心中生根。为研究治疗民众最易传染、死亡率又高的疟疾、伤寒、黑热病、鼠疫等恶性流行性传染病,他选择了热带医学专业。

年暑假,他来到广东汕头农村对那里流行的疟疾进行流行病学考察,发现了四种能致疟疾的媒介按蚊,其中一种以前从未发现过的微小按蚊,其体积只有其他按蚊的一半大,却是最危险的恶性疟疾传染媒介。他撰写论文《微小按蚊》发表后,马上引起医学界的瞩目,使这位26岁的医学院学生崭露头角。年秋天,钟惠澜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上世纪30年代,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的13个省份都有黑热病在蔓延流行,患者多为贫苦百姓,每年全国因黑热病而丧生的约有五六十万人。当时农村疫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大肚子痞(黑热病)缠了身,阎王拴着脚后跟,快三月,慢三年,不快不慢活半年。”年轻的钟惠澜决定致力于研究黑热病。

当时,西方学者认为,地中海地区有两种不同种别的黑热病病原体。一种存在于病犬体内,称为犬梨什曼原虫,一种存在于病儿体内,称为婴儿梨什曼原虫。此外还认为,印度病人和我国病人体内分离出的病原体属于同一种,称为朵氏梨什曼原虫,三种梨什曼原虫分属不同种别,彼此没有关联。同时,英国皇家医学会和美国罗氏基金会也先后派出了三个黑热病调查团,在我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仍无结果。

钟惠澜不轻信西方学者的论断,在华北城乡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深入发病率很高的京郊槐房村做了为期三年的系列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的观察,终于有了新发现。他把来自病犬和病人的黑热病病原体在中华白蛉体中的变化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的形态、感染实验动物所引起的组织病变情况、血清补体结合试验交叉反应的情况等都是一致的,从而得出这样的概念:三种梨什曼原虫(犬、婴儿、朵氏)实际为同一种病原体。

为了通过人体试验验证传播途径,曾受感染体内产生抗体的钟惠澜,说服夫人接受皮下及皮内注射犬黑热病病原体。注射五个月后,夫人出现了黑热病的典型症状。为了让病原体繁殖得更多些,她坚持了三个星期后进行胸骨穿刺检查,在骨髓内发现了黑热病病原体。用骨髓接种田鼠,后者也产生了典型黑热病病变和大量黑热病病原体,这完全证明了犬、人、白蛉三者之间黑热病传染环节的关系。这一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错误论断,在世界上尚属首创,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黑热病的早期诊断方面,钟惠澜首先提出骨髓穿刺法,并发明了新的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粉剂抗原,当时被称为“钟氏黑热病补体结合试验”,可使病人得到早期诊断与治疗,避免死亡。解放后,他把自己在黑热病方面的研究成果较系统地整理成《中国黑热病研究工作概论》发表,总结了黑热病在流行病学、免疫学、病理学、血液学、临床学、诊断学、寄生虫学、传染机制、白蛉传染动物实验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引起国外学者瞩目。为此,巴西政府于年对他授予了特别奖状和奖章,以表彰他在黑热病科研方面的贡献。

在自己身上养虱钻研回归热

抗日战争爆发后,祖国大地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饥民遍野,瘟疫横行。华北地区严重流行着回归热和斑疹伤寒,死亡率相当高。要想有效地防治这两种病,必须首先弄清它们的流行因素和传染机制。

西方学者认为人类的回归热是由病虱吮咬所致,虱子的粪便也能感染人。无论回归热患者还是病虱,在发病期,体内都存在一种螺旋体,在缓解期(无热期)螺旋体变为人看不见的超显微颗粒;热症复发时(回归期),超显微颗粒又变为螺旋体。

钟惠澜经过对大量病虱进行解剖,证明病虱的腮腺、唾液和口部并不存在螺旋体,粪便中亦无活的螺旋体,不会感染人。为了证实这一点,他在自己身上养了很多病虱,让它们在7天内吮咬自己多次,结果并未致病。同时,他深入北平穷人集结的“暖场”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他首次发现在病虱的体腔内,长期(14至20余天)存在大量螺旋体,当病虱的皮肤或粘膜被擦破时,无数螺旋体便从体腔内逸出,有感染力,能使人致病。通过研究,他还证实了回归热患者无论在发病期和缓解期,体内均存在螺旋体,只是在缓解期,绝大部分螺旋体被人体形成的免疫力所消灭,那些为数极少的螺旋体,由于免疫力形成不完全而未被消灭,不过是用一般方法不易发现罢了,根本不存在螺旋体变为超显微颗粒的情况。这些研究成果推翻了西方学者的臆见,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并被写进了各国的医学教科书。

由于在回归热方面的重大发现,他被热带医学界知名学者一致推荐为国际科学研究基金会获奖者,只是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使授奖未能进行。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医院。钟惠医院医护人医院(医院)工作。为了让这一在战乱动荡医院全面发展,钟惠澜教授做出了不懈努力。在时任院长及董事会的支持下,医院行政机构,充实各科室医护人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各级意识负责制及培训制度。在较短的医院的医疗水平,并开启了现代化管理的新篇章。医院真正成为中国人管理医院。

舍生忘死揭秘美军细菌战

年8月日本投降后,医院复院,聘请他出任内科临床教授。在他的支持下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医师回到医院工作,成为重建协和的骨干力量。而钟惠澜教授医院,与医院共渡时艰。

医院,钟惠澜教授出任院长。一直到北京解放,钟惠医院,医院的财产与人员。北平和平解放后,医院董事医院献给国家,终于第次董事会决定,致函中央人民政医院。年4月1日下午二时,中央人民政医院,医院。钟惠澜教授爱国爱民,医院的愿望终于实现。

20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拉开序幕。年,美军在朝鲜战场发动细菌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抗疫,一个由公正而独立的科学家所组成的国际团体到朝鲜和中国调查查证。由周恩来总理钦点,医院院长的钟惠澜成为中方六名专家联络员之一,同时委任中央防疫委员会反细菌战科技研究组副组长,主持国内反细菌战研究室的工作。

钟惠澜和其他五位专家联络员陪同国际科学委员会的科学家到平壤附近的朝鲜防疫队实验室调研,由于白天美军飞机不断空袭,只能白天在防空洞里工作,晚上外出调研,为了避免吸引敌方注意,车辆不能使用照明灯,甚至钟教授一行出过车祸。

有一次,钟惠澜走出防空洞,到十多米外的一幢平房去取资料,当他们离开平房还不到三分钟,一枚炸弹不偏不倚,掉在平房顶上,顷刻间,平房变成一片废墟,炸弹片落到了他们脚下。这种狂轰滥炸、炮火连天的场面每天都在上演,在当时硝烟弥漫的朝鲜,钟惠澜等专家联络员随时都有可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几十年后,钟惠澜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常常自豪地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如果我为了反细菌战而牺牲,也无悔。”

国际科学委员会的各国科学家及钟惠澜等中、朝两国专家用八种文字写出了共六百三十页,题为《调查在中国及朝鲜的细菌战事实国际科学委员会报告书及附件》的著名黑皮书,公诸于世。这一调查结果公布后,引起全世界的强烈反响,美军在朝鲜及中国东北进行细菌战的事实,终于大白于天下。接着,钟惠澜就此事先后写了九篇论文,发表在年及年《人民日报》、《中华医学杂志》及《微生物学杂志》上。论文用确凿的材料和科学验证,阐述了美军使用细菌战的事实。

反细菌战结束以后,钟惠澜回到了医院,依旧孜孜不倦地搞科研实验。

历时一年攻克肺吸虫病

抗美援朝期间,不少中国人民志愿军官兵在对敌艰苦血战而供应困难的情况下患了肺吸虫病。在我国接收的多名朝鲜孤儿中,也有多人患有该病。当时国际上对这种病的认识很差,既缺乏简便准确的诊断方法,又无有效的根治措施。许多病人长期被误诊为肺结核、胸膜炎、腹膜炎等,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造成死亡或残废。鉴于这种情况,中央卫生部特批医院(医院)成立专门研究肺吸虫病的病房和研究室,以钟惠澜为首,尽快研究出简易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措施。

钟惠澜在助手和同事们的协作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以后对肺吸虫病的继续深入研究中,他和助手从边疆到内地,从平原到山区,行程十几万公里,足迹遍及20多个省市,进行实地考察。共写出80多篇研究论文,研制出五六种特效药,协助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了《肺吸虫病防治》的科教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发现了8种新种肺吸虫,其中5种能导致5种新型疾病,并分别研制出防治这些新型疾病的方法和药物,这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上世纪60年代,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内有一个傣族山寨,寨上有多人,其中有64人经常咳血。当地医务员一致诊断为肺结核,但怎么也治不好。年,全国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到西双版纳视察,钟惠澜来到了景洪县。年逾花甲的他一步一喘气地爬上了海拔多米的傣族山寨。经过认真调查、检测,他确认9这些患者患的不是肺结核,而是肺吸虫病。在钟惠澜的精心治疗下,这些病人的病情很快就得到控制。

钟惠澜结合临床,倡用了许多疗效较好的新药,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他最先在国内倡用硫酸二氯酚大面积治疗肺吸虫病人。他还亲自带领工作队,深入到肺吸虫病严重流行的辽宁省宽甸县作试点治疗,先后治愈例患者,全部病例血痰及虫卵均告消失,远期治愈率达96.9%;原来有脑部病变、偏瘫失语的11例病人,经治疗后,都能站立行走。

年2月6日,这位对人类医学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医学家、科学家与世长辞,临终之际向人们提出的惟一请求,是将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事业。

钟惠澜在工作中摸索出一套研究热带病的三结合(临床、现场和实验室三结合)的科研方法。当在临床上发现有关病例后,即到现场进行调查,然后把有关材料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查和研究,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初步的结论。以后再把结果用于临床或现场,或在那里进行检查,这样就可以使结果更加完善。

钟惠澜教授一再强调,科学家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不要迷信权威,也绝不能跟在洋人屁股后面转,只是重复他们的东西,而要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这就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敢于思考前人或别人没有考虑到的东西,这也需要有科学分析的头脑,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

主要参考资料

《钟惠澜传》,缪宜琴

《叶帅眼中的钟惠澜》,黄子云

《让瘟疫远离人类——缅怀热带病医学家钟惠澜》,王鹏

《钟惠澜,一位令人敬仰的医学家》,王鹏

《纪念钟惠澜教授》,贺联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d/88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