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朝华佗在寄生虫病学上的贡献
2021-4-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华佗网络图片)华佗,字元化,汉代名医。他从小立下不为良相为良医的理想,四处拜师求教,认真总结归纳疾病的诊治经验。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仿效虎、猿等5种动物的活动方式而编制五禽戏作为强身壮体保健操,他掌握了方药和针灸,通常能以简单几味药或几个穴位针灸就能收到良好效果。有了这些广泛而坚实的基础知识,使其能熟悉内、外、妇产、小儿等多科目疾病的诊治,犹如当今的全科医生。这其中,华佗对寄生虫病的诊治以及在标本制作等方面都有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有些至今仍具借鉴价值,是其从医活动的重要部分,当然,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也有些失误与不足,构成华佗多彩的一生。真实地显示出华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好医生,是人而不是神。本文谨对华佗在寄生虫病学上的贡献作初步的疏理和归纳。一、华佗生活在寄生虫病广泛流行的年代和地区按生物进化论及生物发展史,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从水生到陆生等等多种形式不断演化而来。所以寄生虫中的线虫纲、吸虫纲、绦虫纲、昆虫纲等都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广泛存在,许多种类营自由生活,有些生物源性的寄生虫需要中间宿主传播,大多是人兽共患病,多先侵犯于生活环境密切接触而且数量众多比较低级的软体动物、两柄类动物,之后才侵犯到人类,最终发展为人兽共患互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加上无须中间宿主的土源性寄生虫,共同构成种群庞大的寄生虫家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病原体。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出土的15具古尸进行检查,发现全部都有感染寄生虫,虫种达8种之多,有的古尸一人感染4种。古尸埋葬到发掘相距时间最长达多年,为西汉古尸,为华佗死前下葬的。即使现代的调查亦显示寄生虫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据上个世纪80年代全国人群抽样调查县万人,结果发现虫种涉及原虫、线虫、吸虫、绦虫、昆虫等80多种。人群的平均感染率达62.20%,最高的海南、广西、福建三省区因地处亚热带,人群的总感染率都在80%以上,最多的1个人感染8种寄生虫。以此推算,估计全国有7亿人受感染,寄生虫依然是人的健康的大敌。华佗生活在距今多年的东汉末年的黄淮地区,这时宦官外戚交替篡政、礼乐崩坏、灾害频仍、百姓苦不堪言。处处是曹操诗里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悲惨景象。寄生虫病,从根本上讲,与愚昧加贫穷密切相关、因为贫困,百姓衣不蔽体,寒冷不说,裸露的身体增加了带有病原的蚊虫叮咬而感染发病;饥不择食,卫生知识又少,无不增加了污染和被感染的机会。所以,华佗在他的行医生涯中,常常遇到寄生虫病例是一点也不奇怪,他对这类疾病认真加以了总结。二、华佗对几种寄生虫病的诊治在记述三国时期科技人物中,华佗列于首位(《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华佗传》),在篇幅和内容有限的记述中,有关寄生虫病的部分占有约1/4-1/5这样大的份量,这些内容有:1.华佗对绦虫病的诊治这是华佗诊治的寄生虫病中比较明确的病种。记述华佗出诊途中,遇见一位坐在手推车上的病人,经诊察后,让病人服下2升蒜头酱引起呕吐。病家带着吐出的虫子来到华佗家求教,恰巧华外出,但他的儿子看了虫子就说正是这种病,不信你们可到我家后院看看。病家于是到了后院,果然,北面的墙上粘贴着许多条类似的虫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故事不但说明华佗对绦虫病诊断准确,而且用蒜头酱治疗有效。这在华佗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接诊病人轻车熟道。(教学资料图片)2.华佗对可能为肝吸虫的诊治文献记述的是华佗对广陵(扬州)太守陈登的驱虫。陈登,字元龙,他与其父陈珪,早先都在吕布营中任职,但看到吕布的贪婪无能、朝三暮四,不是成大事的人,于是心向曹操而潜伏于吕布营中。当曹操起兵向据守在下邳的吕布发动进攻时,陈氏父子即作为先锋,不顾三个弟弟被吕布扣为人质的威胁,毫不动摇,加紧攻城。故后被曹操任之为最富庶而又处于同孙权对峙的最前沿的广陵太守。他在任上“明审赏罚,威信宣布。未及期年,功化以就,百姓畏而爱之”。当他在任上患寄生虫病时,经华佗诊治,而几年后当旧病复发时,没再遇到华佗,病重不治而亡。卒年仅39岁,可谓英才早逝。《三国志》是这样记述这件事的:“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日;“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日:“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陈登得的病肯定是寄生虫病,问题是哪一种寄生虫病,从以上描述看最有可能的是肝吸虫病。由于没有实物可资核对,加之记述的简略,所以陈所得病很像肝吸虫病,例如:(1)症状上的胸闷(实为胃胀、食欲不振等);(2)厌食;(3)病史有食腥;(4)驱出的虫体“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也有不支持为肝吸虫病的要点,例如:(1)肝吸虫不是寄生在胃而是在胆囊,但因无解剖无法察看;另外也有因重度感染,有少数虫体经总胆管口移到胃与十二指肠中;(2)以催吐方法难以驱除肝吸虫;(3)数量不会多达3升;(4)虫体小,形态为长梭形,同鱼虽近似但并不相同;(5)复发可能性不大,但可能是华大夫明知驱虫并不彻底,余存者危害尚大,以致几年后症状加重,使陈登不治早逝。排除在胃部的棘颚口线虫、蛔虫、绦虫,无论猪带绦虫、牛带绦虫还是孟氏裂头绦虫,这些虫多不与食腥物有关,在排除这些寄生虫之后,陈登所得病可能性最大的是肝吸虫病。3.华佗对可能为盂氏裂头蚴病的诊治《三国志·方技传·华佗》项下《佗别传》有这样记述:“琅琊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年几二十,左脚膝里上有疮,痒而不痛。疮愈数十日复发,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视,佗日是易治之”,原来,华佗发现这位小姐的脚里有一种寄生虫。这位太守之千金得的是皮肤寄生虫病。以现有的知识来分析比较之,该是相当丁哪一种病,该怎样探讨与评定华佗的治法和效果呢?首先让我们看这位病例的几个特点:患者身份非同一般,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地方长官的千金小姐,汉末的太守相当于现今的地市一级的领导吧!这位小姐年不到20,而病史却将近10年。先是长疮,疮愈后复发。痒而不痛。这些特点如果从皮肤寄生虫病来分析,与孟氏裂头蚴病相类同之处较多。孟氏裂头蚴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原来这种病同孙中山的老师和福建省厦门密切相关,因为涉及到发现者与发现地,而且虫的名称即是以发现者姓氏命名的。发现者孟逊(manson),为英国著名寄生虫学家,作为海关医生,曾在厦门从事长达22年的临床诊疗与寄生虫生活史的研究,在病原虫种和生活史上有诸多发现,被誉为“热带病之父”,他的名著《热带病学》,经反复修订补充,迄今仍然是重要参考书,他还是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学医时的病理学老师,当孙先生在伦敦被清王朝驻英使馆诱捕、欲加迫害时,又是盂逊先生联合孙的另一位老师康德黎竭力营救,终使孙先生逃出虎口,不愧为孙先生良师益友。年他在一位患者的肾脏中检出12条虫体,经比较鉴定,为前所未见的一种寄生虫。虫体白色,无吸盘与头棘,头部有一条纵裂,全身有有许多大小不等的节片相连组成扁平而长的虫体,依寄生部位与发育情况长短2~15cm不一。现今正确治疗本病可内服特效药吡喹酮,又可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切开疮口摘除之。如何评价华佗给刘动太守千金驱虫呢?华佗判断千金小姐疮内有虫,并自信地说此病治之不难。可是在反复看了这位大师的治疗却难以理解,我们不再深究。有趣的是:汉末之际,华佗在他的行医生活中,遇到过可能对孟氏裂头蚴病的诊治。(教学资料图片)三、华佗对寄生虫病诊治的失误与质疑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步加强的。华佗所处的时代,由于没有放大镜、显微镜这样的观察物体的手段和工具,也没有全面的物种分类知识,肉眼看到的只有蛔虫、绦虫、裂头蚴等个体大的寄生虫。就是看见了这些虫体,也无法了解其生活史、致病机理,更不用说诊治和预防了。所以,尽管华佗知识面广、基础深厚,同样难免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而发生诊治上的失误、例如:1.对绦虫病的错治如上所述,华佗对本病的诊断是明确的,当他看到白色的长达数尺的绦虫(学名为猪带绦虫),于是,所给的药就是驱杀这种虫,治疗用刺激胃肠的呕吐是不妥当的。因为寄生在小肠的绦虫因催吐经胃、食道吐出时,由于胃酸、胆汁的作用下,虫体的节片中的虫卵卵壳被消化而孵出如米粒状的囊虫,囊虫侵入血管,被血流带到全身引起病变。尤其是在脑部引起反复发作囊虫病,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瘫痪以至死亡。一旦发现绦虫病,只能往下打,让虫体随粪便排出。而催吐驱虫的结果是引发危害更严重的囊虫病。华佗从众多的病例中也观察到这一点,所以他预言患者驱虫后3年会复发,而且其时再也没有挽救的余地了。当然,华佗是不会了解到这种后果是由治疗所引起的。2.史载华佗切睥的探讨与质疑《三国志·方技传·华佗传》载“义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余日中,鬓眉坠落佗日‘是脾半腐,可刳腹养治也,使饮药令卧,破腹就视,脾果半腐坏。以刀断之,刮去恶肉,以膏敷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文字简略,但交代清楚,是说一患者腹痛十多天,引起体质明显降低(“鬓眉坠落”),诊断为脾的毛病。经服麻醉药后剖腹,证实诊断,于是切去半腐败之脾,患者在百日平安无事地恢复了健康。由于陈寿的《三国志》的权威性,影响颇大,经考证,发现其不可信。所谓“脾半腐坏”属何病症呢?他有可能施行切脾手术有又如何处理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种种问题呢?现代对脾切除的适应症有严格的规定与要求。不能想象年前的华佗能单枪匹马轻而易举地进行切脾手术,这不是将现代外科医学提前到汉朝末年吗?与切脾一样,史料还记述华佗作剖腹切肠手术,虽然肠切除术的难度比切脾要小些,但肠切除切口的对接、防炎症水肿、瘢痕形成、狭窄阻塞等问题也都不是简简单单象割草切菜一般啊!陈寿是优秀史学家,但同样是人不是神,以为只要有麻醉止痛(华佗之麻沸散更几乎是家喻户晓而令人深信不疑啊!)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这段记述实际上未加判断与验证的“实录”,结果产生同实际情况甚远的记述和反映,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了。由于人们对华佗的热爱、信仰;对陈寿公正严谨的信任,故而对这段记述连同华佗的其他记述一样深信不疑。华佗和陈寿的历史地位是肯定的。否定华佗切脾并不是贬低他,而是将被歪曲、被神化了的华佗拉回到人世间来,让他从神坛上走下来,恢复他是人不是神的本来面目。本着实事求是,力求准确地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真实,是对古人的真正崇敬,也是对今人的负责。四、华佗为何无奈小虫何?年,毛泽东主席看到报载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通讯报道后,激动得彻夜难眠,写下《送瘟神二首》七律。对血吸虫病的危害和防治成绩作了很全面的概括和总结。特别是他那龙飞凤舞的诗稿更显示他对消灭血吸虫病的欢欣鼓舞之情,诗中的“华佗无奈小虫何”为重点句,说明尽管华佗被人认为是神医,但对血吸虫的知识不能不说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对之诊断、治疗、预防几乎是无上策可陈。原因多种多样,例如:(1)小虫深藏,小而难见;(2)病状迟发;(3)症状无特殊;(4)诊断乏术;(5)治疗没良药;(6)流行范围广,疫区波动大;(7)逃避殊难;(8)小虫多如麻;(9)驱虫须合作,不能只靠一二位专家:(10)血吸虫病在中国的发现不过百多年,华佗如何能及早认识呢?自然界里引起人类疾病的病原体实在是多而分布广泛,受时代的限制,人们对之认识和对抗的手段非常有限。像华佗那样的名医对应一条血吸虫病已经难乎其难,况乎还有其它各种的寄生虫、其它各种病毒、细菌等等引起的疾病呢?华佗的感叹与无奈有什么奇怪呢?所以,“华佗无奈小虫何”句并非对华佗的贬低,只是不把他作为无所不能的神仙,而当作一个好医生的代表。(教学资料图片)五、准确评价华佗在寄生虫病学上的贡献距今多年前,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的城乡奔走着一位为百姓诊治疾病的大夫,他就是声名远播的华佗。他在诊治时,注意到一些肉眼可辨的绦虫、可能的肝吸虫和孟氏裂头蚴等寄生虫,对之驱除;将驱出的虫体粘贴在墙上给后来的病人作对照;所以,他不但准确诊断绦虫病,还注意实物标本的收集整理,是寄生虫标本制作、陈列的先驱者。大蒜酱之应用很有科学性,催吐驱虫之外还具有杀菌、抗感染之功效,既是餐桌上的佐料,又兼杀菌预防胃肠道感染,华佗已能熟练地应用。有关华佗对寄生虫病诊治的史料还嫌少,他的医学专著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对现有资料作分析,肯定华佗在寄生虫学上的贡献。(文章来源::3;7势劳病与寄生虫学谷俊朝李友松参考文献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