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缅怀先师

2021-6-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行政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700.html

在上世纪50、60年代,基础医学院名师众多,他们在各自学术领域中是泰斗或大牛级的人物,为学院的蓬勃发展作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值此清明时节来领之际,让我们将清明文化传统中蕴含的“孝道文化”转化为对于学院开创者、学科创始人、学术先师们的纪念与缅怀,与小编一起追思前贤、缅怀先师吧!

余?(-)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家、一级教授

著名的细菌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专家。余?教授于年8月加入民主建国会。年12月加入九三学社。年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历任上海市第二、三、四、五届人民代表。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细菌科主任,年兼任基础医学部主任。年被定为一级教授。

余?教授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年进入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年6月医院任细菌科助教。年9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菌科任研究员。年7月回国,在北京中央防疫处和北京大学医学院任卫生学主任,在此期间定为教授。

年他进入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微生物学主任后,应中央卫生部要求,他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个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然后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医学微生物学》教科书,并摸索出一套微生物学的教学规律,提出三性三法教育法。“三性”即生物性、致病性、免疫性。“三法”即诊断法、预防法、治疗法。这部教科书和他的教学法应用多年,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微生物学的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

年,医院在抢救大面积烧伤工人邱财康期间,为快速抑制绿脓杆菌的繁殖,余?教授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师生到郊外采集了几十种噬菌体,选择其中噬菌力特别强的一种制成菌液,应用于临床,攻克了绿脓杆菌的感染,保全了邱财康的肢体,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创造了我国烧伤史上的奇迹。

年,他在上海组织领导麻疹研究小组,终于创制成功了麻疹减毒活疫苗,并应用于麻疹预防,从此使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为减少。

在几十年微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中,余?教授较早地认识到微生物的致病作用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在年他著作的《病原学》一书中已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高见卓识。在五十、六十年代,他明确提出肿瘤的发病与抑制和体制强弱有关。六十年代初,他就着手免疫方面的研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免疫学教研室、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建立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放射病与免疫、转移因子的研究等,有的对国防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他的主持下,上海市免疫研究所年被批准为世界卫生组织免疫遗传合作中心。出版了我国第一个免疫专科杂志《上海免疫学杂志》。

余?教授的著作和译著较多,从他早年发表的《病原学》起,前后共有专著几十种。主编、编写、译编专著也有几十种,在国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有六十余篇。其内容涉及微生物学、免疫学、自然辩证法等。由于余?教授有卓越的贡献,所以在国内医学界享有盛誉。群众中有“南余北谢”之美称。(南方余,北方谢少文),余?教授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委员会组员,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余?教授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代,他就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后受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埋头读书钻研科学。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时,他对蒋介石的屈膝投降深感不满,它通过他的妻姐刘淑英认识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同志后,接受了革命思想,年,当国共两党谈判破裂后,余?教授曾为周恩来同志保存过三只箱子,直至全国解放。

全国解放以后,余?教授拥护党的领导,热爱新中国,努力搞好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解放初期,他与郭秉宽等三人由邓大姐邀请到北京为中央首长检查身体,努力开展干部保健工作。抗美援朝期间,从事研究鼠疫菌苗等反细菌战的科研工作。

余?教授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一贯积极。十年动乱期间,他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反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等罪名,深受迫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平反。

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余?个人先进奖。年国际免疫药理学会成立大会,余?被选为国际免疫药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当他年逾八十高龄时,仍然关心着微生物学、免疫学的发展,仍在致力于为这两门学科培养硕士、博士等高级教学、医疗、科研人才。

年5月20日余?教授因病逝世,享年85岁。

潘孺荪(-)

寄生虫学专家

二级教授

中共党员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细菌科、医院、苏南行署等处任内科医师、助教、主任医师、教授。年起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基础医学部副主任、上海寄生虫学会理事长。早年钻研血液学和流行病学,民国30年,用乙肠镜检发现血吸虫病具有特殊价值的典型“黄点”(当时国外文献只有“红点”报道),进而证实血吸虫病患者的肠型典型病变为红色、黄色和白色小结,它的消失和重现可作为病复发的特征。这些论点被英国Manson氏《热带病学》(第15版)所引用。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内科主任兼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教授。年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立三等功。年,任全国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诊断组组长兼临床组副组长、上海市寄生虫学会理事长。主编《人体寄生虫学》教材。编写《血吸虫与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之研究》、《血吸虫病防治手册》等专著。年,获全国防治血吸虫病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国家主席李先念颁发的奖状。

童致棱(~)

生物学专家

二级教授

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曾任上海致用大学、上海同德医学院教授、副教务长等职。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副主任兼生物教研组主任、教授。60年代,开始注重国际上生物遗传学的发展,培养染色体技术的专门人才,编写教材增设“医学遗传学”课程。7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白细胞分型(HLA)研究。同时开展中草药研究,亲自筛选、制作标本,开辟陈列室,丰富教学内容。还致力于基础医学教改工作,悉心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遗余力培养专业人才。著有《普通生物学》、《动物实验室》、《植物实验室》;主编《医用生物学》教材,参加编写《动物学词典》、《普通生物学》、《植物学》教科书;编译《人体发生学》。发表《石榴花的发生和维管束解剖》等论文。

张鸿德,(-)

生理学专家

二级教授

年清华大学二年制毕业,同年赴美国学在芝加哥大学生化系,年获学士学位,在生理学系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年至年在上海医学院任生理学教授。年至年在圣约翰大学任生理学教授。论文有:《某些食物因素对白鼠心脏死僵的影响》、《口服甲状腺素对兔红细胞溶血的研究》、《最小量的肾上腺素对血压、去神经心脏、瞬膜、胃、虹彩竖毛及唾液腺的影响》等多篇。

范承杰(~)

组织胚胎学专家

二级教授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民国1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深造。两年后回国,执教于上海女子医学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及上海牙科专门学校。年起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教研室开创之初,亲自制备教具,设计挂图,选置模型,采集胚胎及畸形儿标本。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组织胚胎学》教材。发表论文有《小白鼠尿道球腺的发生、结构与功能》、《烟酒对大白鼠的危害》、《普鲁卡因对神经组织的影响》等。范承杰为北宋名相范仲淹第三十一代后裔,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律己,以身作则,不慕名利,终生务教,堪为师表。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年12月以九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章德馨(~)

二级教授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系,专长病理生理学。章德馨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成员之一。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通过各种渠道,向亲友募集经费,师资缺少就靠能者为师来解决。保健工作由苏祖斐、苏曾祥、金尚均、章德馨等儿科医生、专家义务承担,她们定期到托儿所来为儿童检查体格、预防接种并治疗疾病。章德馨曾担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病生教研组主任。她与王振义带领一批青年教师率先学习俄文,一边学习苏联病理生理学,一边翻译。编写了我国首批病理生理学讲义,后来又参加了全国教材的编写。在全国交流病生教学经验会议上,得到好评。

余新恩(~),湖北武昌人,三级教授。

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年赴奥地利维也纳医科大学进修胸腔外科。年任医院外科助理医师。年回国后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外科学(胸腔)讲师。年后任中华医学会总干事、《中华医学杂志》总编辑兼发行人、《中华健康杂志》总编辑兼发行人。年10月,由西医师余新恩发起,在槟榔路(今安远路)2医院,余新恩任院长。

解放后,余新恩医院院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保健处技正、《华东卫生》总编辑、中华医学会上海办事处主任等职。年调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卫生学教研室副教授、卫生学教研组副主任、《上医学报》二医总编辑。专长劳动卫生。发表论文有《工业外伤原因分析与预防初步研究》、《关于纺织工人健康的初步调查研究》、《医学史与保健组织》、《西北地区掘出古物和墓葬对卫生史料之参考》等论文。

葛怀诚(-),男,江苏宜兴人。化学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年赴德国深造,年毕业于德国彼西维克大学化学系,并在该校做研究工作至年回国。年他开始教学生涯,先后在成都机械学校、广西大学化学系、澳门培正中学专修班任教有机化学、染料化学等课程。年任上海同济大学化学教授。年在同德医学院任教。年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化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在科研方面,开展有关药物合成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工作。发表“对位取代硫苯甲酰硫基乙酸衍生物”、“包公藤及拟包公藤甲素的化学(药理)研究”等论文,合编《医用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

沈鼎鸿(-),男,浙江慈溪人。微生物学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曾任北平中央防疫实验处主任技师兼昆明分处处长,云南大学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访问学者。建国后,历任昆明西南生物制品实验所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上海)微生物流行病学教授,四川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   年曾参加抗美援朝志愿检验队赴朝。年起到上海第二医学院任微生物学教授,从事细菌免疫学的研究工作和乙型肝炎病原、防治及流行病调查等工作。期间曾于-年借聘到北京医学院任教。编译有《临床真菌学》、《人类病毒与立克次体感染》、《普通病毒学》、《病毒学手册》,合编有《医学微生物学》等。

邓裕兰(~)女,湖北沙市人。病理学专家,三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年毕业于上海女子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年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及费城女子医学院病理系从事研究工作。年回国,先后任教于上海女子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执教病理学,医院、同仁、医院病理科主任。年后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组主任、教授。   邓教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对病理诊断研究工作一丝不苟。解放初,深入血吸虫病流行区研究急性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并开展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发表“中药活血化淤治疗实验性血吸虫病肝硬化的研究”一文,被评为上海市科技论文一等奖。80年代开展胃粘膜异型增生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发表“萎缩性胃炎纤维胃镜活检组织学观察”又获上海市病理学会论文一等奖。其他还有“原发性心肌钙化”、“绿色瘤”等论文20余篇。合编《儿科病理学》及《病理学》教材等。

谢大任(—),男,江苏苏州人。医学英语及拉丁语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获文学士学位。曾任上海英文《大陆报》驻苏联记者、上海同德医学院、光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圣约翰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医学院等校教授。年起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外文教研组主任、教授。谢大任教授毕生致力于英语和医学拉丁语的教学和研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诲人不倦。早年编有《现代英文选》、《近代美国名家文选》、《英文修辞格》、《医学名词词源》、《高级英语选》等。年以后,又编撰了《医学英语》、《医学拉丁语》、《药学拉丁语》。上述教材在50年代全国医学院校教材评审会上均被评为优秀教材。年主编全国医学院校统一教材《英语》、《拉丁语》,后又主编《拉丁语语法》、《拉汉医学词汇》等。他主编的《英语》(医学专业)五册,国内发行40万套,香港出版商也翻印出版,行销海外。年,商务印书馆约请主编《拉丁语汉语辞典》,他在经受直肠癌手术后,不顾年老体弱,欣然接受。经过他与助手们的通力合作,这部万字的巨著出版问世。谢教授一生中主编和参编著作共77种。

陈邦宪(~)男,上海嘉定人。公共卫生学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年获上海圣约瀚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年调重庆任中央卫生实验处医师兼中国盲民福利协会防盲组主任干事、重庆沙眼防治所所长,后任国民政府内政部卫生署专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市卫生局防疫保健处处长。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获硕士学位。次年回国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医院医务主任、院长。年起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研组主任、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卫生学会副主任委员。年参加上海市第三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任第十大队队长,受到东北军区卫生部的表扬。对霍乱、食物中毒、高血压的发病规律颇有研究,并多次深入农村亲自为粪便水源管理规划设计作现场指导。发表《集团中发生食物中毒的卫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等论文多篇,合编《卫生学流行病学》等。

丁霆,男,年生,江苏苏州人。内分泌生化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社员。

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数理系,并获理学士学位。年震旦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化学工程师学位。曾任震旦大学理工学院教授、上海巴斯德研究院化学、生化部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上海第二医学院生化教研组主任、医院内分泌研究室第二主任、上海市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顾问、博士生导师、医院终身教授,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丁霆教授在内分泌学研究领域颇有造诣。-年参加上海信谊药厂进行以消治龙为代表的磺胺类系列抗菌药物合成、生产。抗美援朝期间承担研制海水脱盐剂及高寒急救发热袋。完成血氨扩散定量法及豚鼠癫痫模型血氨研究、尿皮质醇、皮质素定量测定法、尿液激素系列化学常规测定(主要有醛固酮、尿儿茶酚胺等)。年起致力于临床激素系列配套超微检测系统的系列更新换代,首先在国内建立了系列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以及蛋白类激素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先后建立血、尿及唾液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脑垂体——下丘脑激素4个系列20余品种,主要项目有皮质醇、醛固酮、睾酮、雌二醇、促人卵泡成熟激素及促黄体生成激素等[1]。

丁霆教授的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卫生部、上海市科研成果奖。其中“人血浆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的提纯、放免测定法的建立及初步临床应用”等三个项目获年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RIA系列药盒及临床应用”获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年参与首次建立小鼠阳虚动物模型,获上海市年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曾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8名。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著作3本。

冯固(-),浙江宁波人。解剖学专家,三级教授。九三学社成员。

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部解剖学专业研究生证书。历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上海东南医学院教授。医院内科主任医师,上海同德医学院、安徽医学院教授。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任解剖学教研组主任。筹建人体解剖实验室和人体标本陈列馆,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授课和实验教材。主编《正常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实习》等书,合编《中国人体解剖学名词》、《中国人体质调查等》。发表“中国人脑动脉的系统研究”,“大脑半球外侧面的静脉及其吻合”和“国人的脊髓”等论文。曾任《解剖学杂志》常务编委、顾问,中国解剖学会理事,上海市解剖学会副理事长、顾问等。

张惠珠(-),云南大理人。生物化学专家,三级教授。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年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美国纽约医院研究室研究员,建国后历任上海交通大学、震旦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圣约翰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化学、生物化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上海免疫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生化学理事、中国生化学会理事等职。

张教授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多年,化学和生物化学专业造诣较深。她亲临第一线教学辅导,条理清晰,综合分析能力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主编供本院学生用的生化教材和高级生化教材中蛋白质糖代谢的编写工作。她回国后从事“氨基酸成分的研究”;年指导诱导酶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全国生理科学大会上宣读;70年代后从事免疫球蛋白研究;之后又从事胸腺抑裂素和器官移植抗排异方面的研究。发表有“?—氨基酸的代谢”、“小牛胸腺抑裂素的提取和生物学功”等多篇论文。参加《生理化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册》等编写。张教授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吴云瑞(-),男,江苏松江人,药理学教授,三级教授。

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土学位。历任医院住院医师,且大学药理学、生理学教授,震且大学附设高级护士学校教务主任等识。年以后历任上海第二学院药理学教研组主任兼医院病理室主任、医疗系系统内科学教授,中药物建设公司技术顾问等职吴教授是较早研究中医药的西医学者之一,年从仙鹤草中提出有效成分仙鹤草素,发表有《国药仙草之药理研究》、《国产治虫药物之药理理研究》、《中国古代药药理解释之表解》、《道家仙药考》、(李时珍仿略注》等论著:生理研究方面的论文有《白鼠大脑皮层损伤后呼吸现象所受之影》,《正常气体代谢及大脑部分损伤后情形之比较》、《基础代谢受大脑损伤之影响》等。早年曾主编《药理学》、《生物化学》以及《生物学》等教材。

审核:郁松

编辑:周慧媛

长按指纹

一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z/11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