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2015-5-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973”首席科学家、第二军医大学潘卫庆潘教授率领“疟疾、血吸虫病防治基础研究”团队,包括同济大学医学院、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热卫系等单位的科研人员,从全基因组水平筛选血吸虫病诊断的标识分子(即sjsp-13),诊断敏感性比传统方法提高了6倍

科技日报讯 (特约记者肖鑫 通讯员刘璐)血吸虫病是个古老的传染病,但该病的诊断迄今仍然沿用传统粪检查虫卵的方法,其敏感性不足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问题近日,新一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以论著形式,在线发表了这一科研成果该杂志还专门配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克莱夫·席夫教授的评论文章:“该研究团队从全基因组范吸虫围筛选出敏感的诊断分子,将极大改进血吸虫检测技术,从而为全球血吸虫病流行程度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原标题:我国研发出血吸虫病诊断新技术

据介绍,该团队首先建立融合分泌蛋白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再从基因组范围大规模筛查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从200多个血吸虫分泌蛋白中鉴定出一个具有诊断价值的标识分子,通过大量样本的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了sjsp-13诊断分子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来源:科技日报)

潘卫庆说,由于目前血吸虫病流行特点是以低度感染为主,诊断低度感染者需要高敏感度的技术,因此sjsp-13诊断分子的发现解决了现有诊断技术敏感性不足这一根本问题,该分子的应用必将为血吸虫病总体防控策略的实施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脑吸虫病因,对我国血吸虫病防控乃至消除将产生积极影响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z/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