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起搏器治疗重度帕金森病效果明显
2017-12-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70岁的黄姨因患帕金森病,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在中医院接受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即脑起搏器(DBS)疗法,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康复出院。日前,返院复查显示,黄姨在未服药情况下能够自行起立、行走。
中医院老年神经变性专科主任陶恩祥教授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及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万帕金森病患者,占全球的一半;并且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中,患病率高达1.7%。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帕金森病患者将继续攀升,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严重的负担。因此,对此病的治疗将日趋严峻。年10月,中医院由陶恩祥教授、神经外科邓跃飞教授、康复科马超教授、核医学科刘生教授及影像科黄穗乔教授等专家,共同成立了“岭南帕金森多学科诊疗中心”,致力于联合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医疗团队。
15年帕金森病不断加重
黄姨今年70岁,5年开始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活动欠灵活,此后不自主抖动逐渐累及右侧肢体,并自觉精细动作缓慢,在中医院老年神经变性专科就医,陶恩祥教授诊断她为原发性帕金森病,给予美多芭等抗帕金森病药物。在最初的5年内,服用药物可明显改善抖动及活动慢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药物维持的有效时间缩短,且经常出现“冻结步态”,严重影响了黄姨的生活。在门诊调整药物,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后,黄姨行走明显改善,但出现了严重的幻觉,停用该种药物又行走困难,夜间需要女儿和儿媳两个人照顾,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黄姨也因此闷闷不乐,希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生活质量。经过陶恩祥教授的详细评估,黄姨符合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手术的适应症,与患者家人详细沟通后,家人期望通过DBS手术改善黄阿姨的帕金森病症状。年8月24日,神经外科主任邓跃飞教授团队和神经内科陶恩祥教授团队一起为黄阿姨实施了DBS手术,术程顺利。手术后1月,医院行DBS开机,黄姨可以在未服药情况下很好的自行起立、行走。黄姨女儿开心地说:“太感激你们帕金森病治疗中心的专家了,做完DBS手术,现在我妈妈白天可以自己去公园散步、和朋友饮早茶,晚上可以自己一个人睡觉,再也不用照顾了,我和嫂子终于解放继续上班,最近我还去了国外旅游。”黄姨因接受了脑起搏器(DBS)疗法,运动得到全面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家人也可以从繁重的照料工作中解脱出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脑起搏器能药物所不能
陶恩祥教授表示,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未明,因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目前只能对症治疗。在疾病的早期,主要通过服用抗帕金森病药物来控制症状,其中左旋多巴药物是药物治疗的金标准,并且大多数帕金森病人在发病5-8年之内,服用较少种类和较小剂量的药物可以获得比较满意和持续的疗效,我们也把这段时间称之为“蜜月期”。随着疾病的进展,病情发展到晚期时,患者因为服用治疗药物而出现严重的“运动并发症”。一方面表现为“剂末现象”,即药效的持续时间缩短;另一方面表现为“异动症”,即服药起效或药效消失后出现手、脚、头、颈等部位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随着病情的加重,药物的控制效果越来越差,患者出现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在这种单纯依赖药物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患者可考虑安装脑起搏器(DBS)进行治疗。陶恩祥教授介绍,脑起搏器是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的俗称,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控制运动的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消除因帕金森病导致的运动症状(如僵硬、震颤、步态不稳等),并减轻服用药物产生的运动症状波动和异动,大幅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恢复自如活动和自理能力。陶恩祥教授指出,帕金森病是一项多学科联合诊疗的疾病,涉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核医学科及影像科等科室,“岭南帕金森多学科诊疗中心”根据患者经神经内科评估,结合病情,神经内科联合神经外科,制订一级药物治疗或二级手术治疗方案,康复医学科将辅助患者康复训练,形成“一患多科多专”的医疗模式,让更多患者受益。
专家简介陶恩祥神经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医院老年神经变性专科主任、神经科副主任。 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广东省神经病学会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等。 30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擅长帕金森病、老年性痴呆、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主编《帕金森病》、《现代神经病治疗学-基础与临床》专著两本,其中《帕金森病》是国内第一本帕金森病学的专著,参加编写专著9本。发表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经病学研究论文余篇; 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中华医学科技成果)进步奖和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广东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