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启德院士北大演讲医学是什么

2018-8-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韩启德院士北大演讲:医学是什么?

小编按

当今的世界作为一个科技引领的世界,也是一个召唤人文关怀的时代。科学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学精神。

年5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北大文研讲座”第三十八期暨首场“科学与人文”主题系列讲座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报告厅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韩启德教授以“医学是什么?”为主题进行讲座,介绍了中西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发展史,阐释了医学的科学属性、人文属性、社会属性。

一医学是什么?

医学究竟是什么呢?在轴心时代前有医术但没有医学。步入轴心时代(编者注:文明的轴心时代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以老子诞辰开始),东西方传统医学兴起,全世界同时有了理论的发现。韩院士指出,其特征表现为首先是脱离了神的依赖,客观的来观察病人,通过人的观察而不是神的旨意,在哲学思索中获得符合逻辑的理论,用以解释身体和疾病现象。

当时的医学确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底线,即不可以伤害病人。一般认为,从希波克拉底开始,因为有了上面这样的理论体系,所以可以说有了医学。后来发现的《希波克拉底全集》,据说有六十集。实际上并不是希波克拉底一个人写的,是前后经过约六、七百年的实践,后人逐渐增删整理出来的。

从那个时候开始,医生就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被公认是由高贵的人来做的,要求医生具有美德和优秀职业家的品质,这已经成为传统。

实际上在同一个时期,在中华大地上也产生了类似的传统医学。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黄帝内经》的雏形,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从此时到到汉朝,经过后人数百年不断的整理、完善,完成了传世的《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的理论基础上,以阴阳五行为纲,非常明确地阐述了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脉象、辨证施治等,形成了一整套以整体论为特征的理论体系。

中国的东汉末期也像古罗马一样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里的多数人被瘟疫夺走了生命,所以他下定决心攻克这个疾病,他在书里写下的方子在那时候就已经发挥很大的作用。直到我们国家年代流感大流行的时候,最后还是采用张仲景的白虎汤方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年非典型肺炎来临时,我们仍然参考张仲景和温病学派的理论,取得相当好的效果。所以说,就同时期而言,中医的水平远在古希腊罗马古典医学之上,在面临瘟疫时能够管用,所以老百姓相信中医。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魏晋南北朝和金元时代,国家政治、社会极不稳定之际,都出了医学大家;甚至越是兵荒马乱、越是疫病严重的时候,越是推动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

到19世纪中叶时,西方现代医学取得相当进展。鸦片在16世纪被发现可以用来止痛、止泻、止咳嗽,19世纪初步提炼出鸦片生物碱。到19世纪后期,才有了水合氯醛、巴比妥酸、索佛那三种用于催眠镇静的化学合成药物。

这一时期,西方医生的主要作用是安慰。有些外科手术已经在民间流传,范围也不断扩大,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医生干的事,况且没有麻醉、没有消毒,外科手术无法普遍开展。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启了科学与技术广泛合作的全新时代,医学技术在20世纪突飞猛进,临床医学取得跨越式发展。今天看病的几乎所有技术,都是在20世纪发明的。

从磺胺药、青霉素和胰岛素发现开始,化学合成药物与生物制剂大量发明和应用,从X光摄影到CT、磁共振、PET,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外科手术从体外循环直视心脏手术发展到可以在所有器官进行,进而到替代外科(器官移植)、微创外科,生物工程技术普遍应用,医学发展到可以改变人类自己的生育、定向诱导干细胞的发育,乃至编辑自己的基因。

传统医学西方于5世纪后衰落,而在中国则长盛不衰,持续发展。现代医学随现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百年前全盘接受,至今已成主流医学。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医学水平已从追跑到并跑。同时我们一直强调中西医结合,不断探索着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融合的途径。

现代医学尽管得到那么快的发展,但是它在疾病面前依然是很无能的。从传染病来看,艾滋病疫苗至今造不出来,药物仅对部分病人有遏制发展的作用。埃博拉、寨卡等新病毒不断出现,流感到现在每年都会有两种抗原组合的新类型流感(包括禽流感)流行。

在中国,手足口病居然成了发病率首位的传染病,而且越来越高。以前有特效药治疗的结核病、疟疾,现在抗药性越来越强。麻疹、猩红热,像我们小时候几乎非常普遍的,后来基本见不到了,但现在又开始流行。

血吸虫病--毛主席曾写过《送瘟神》--我们通过大搞群众运动已经基本消灭,但现在死灰复燃。4年到年,我们国家的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净增5.9%。在非洲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传染病还仍然是主要的死亡原因。对抗菌素的耐药发生得非常迅速。

说到底,人跟微生物要去对抗的话,谁比谁强呢?一定是微生物,因为微生物的遗传基因,从适应性上看要比人先进。为什么这么说?它几天一代,甚至几小时一代,每换一代,基因就有适应性突变的可能;而我们人类要20年才遗传一代,一般要到生育新一代的时候基因才可能有新的组合,基因适应性比微生物差得多。所以在微生物面前,对传染病的防控,人类绝对不能盲目乐观。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誓言到二十世纪末要征服癌症,到现在非但没有征服,癌症病人反而越来越多,对恶性癌症仍然束手无策。癌症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到现在还搞不清楚。乃至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教授前年和最近两次发表研究论文,提出癌症三分之二是由细胞传代过程中基因随机突变而生,就像上帝投骰子,投到谁就是谁。

冠心病和脑卒中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首位的死亡原因,每年每十万人中有人死于这两种病。精神性疾病也越来越多,我们小的时候都从来没有听说过自闭症,现在挺常见了,这个病不是人为编造出来的,真得很痛苦、很严重。

抑郁症,如果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依照10个标准自己打分,估计至少会有三分之一的人会被认为有抑郁症。老年痴呆,只要你活得足够长,差不多的人都会得。所以对于在这些人类主要的疾病,我们都还没有好的办法。

二医学的三重属性

医学具有科学属性,人文属性和医学属性,我们不能忘记医学的初心,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她的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

1科学属性

医学发展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的发展规律,但其同时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体是整合性的巨复杂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稳态性、开放性和时态性。目前科学还没有破解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采用还原论研究模式,存在路漫漫和难整合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分子到原子再到量子,发现了越来越细致的尺度,还原似乎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还原以后几乎不能精准地整合起来,系统一旦被分割,就会丧失信息。还原程度越高,分割产生的失真就越严重,至今还没有建立可用于整体状态描述的体系。

同时,生命具有不确定性。表现为随机性、偶然性。现在临床医学也面临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同时,临床循证面临困境,多数疾病的诊疗还无证可循,很多病的诊断还仅凭医生集体的经验来制定标准。即使经过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得到循证结果,也只是群体概率,应用到每一个病人的时候还是需要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做判断,临床决策还是离不开经验性与艺术性。

因此,医学发展需要更多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交叉研究;从目前看来,医学无法完全依靠现代科学的实证与量化分析,仍然需要传统医学的整体观和经验性方法。

2人文属性

对医学价值的判断既有客观标准,又有主观标准。客观上医学延长了生命,大大改善了生活质量,对生产力、经济和社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主观上人们的价值判断却并不与此平行,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那么活得久,活得那么健康,医学也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

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健康水平、对生命和生活的不同理解,医学的价值判断和主观偏好有所不同。

医学既治病又治心。心理因素对健康至关重要,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人进行心理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心灵伤痛。传统医学落后的时代,医生主要发挥心理安慰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技术的盲目乐观,拉远了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基于此,叙事医学兴起,要求医生看病不单单要







































白殿疯按压后怎么确认
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z/7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