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所致皮肤瘙痒症1例2017

2018-9-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肝吸虫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广西是肝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大部分患者有进食生鱼、生虾等病史。肝吸虫病临床症状及体征多种多样且无特异性,一次粪便虫卵检出率低且漏检率高,现报告1例肝吸虫病所致的皮肤瘙痒症,以减少临床上肝吸虫病的误诊和漏诊,并为肝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病历资料

患者男,64岁,广西人,因面额及颈部出现皮疹伴瘙痒6d于年11月14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6d无明显诱因下面额部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不能自行消退,伴轻微瘙痒,无疼痛、渗出,无恶寒、发热,无光过敏、关节疼痛等不适。在当地诊所诊断为“皮炎”并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具体不详),瘙痒稍缓解,但皮疹仍进行性增多,并累及颈部皮肤,伴有局部肿胀及灼热感。

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诊“湿疹”收住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二便正常,饮食尚可,睡眠差。入院一般体格检查:体温36.6℃,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6mmH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皮下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面颈部皮肤见片状红色斑疹、斑丘疹及丘疱疹,边界不清,对称分布,肤温稍高,无压痛,未见明显渗出。

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11.44×/L,单核细胞百分比11.1%,单核细胞绝对值1.27×/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5.6%,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79×/L;(2)肝功能:ALT57IU/L,谷氨酰转肽酶61IU/L;(3)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肿瘤七项(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糖类抗原、糖类抗原、糖类抗原、鳞状细胞癌相关抗体)、抗体十五项(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抗Sm抗体、抗Ro/SSA抗体、抗La/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l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糖体抗体、抗磷脂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抗类风湿相关核抗原抗体、抗PM-Scl抗体)均未见异常。腹部彩超:脂肪肝;肝、胆、胰、脾、双肾回声及血流未见明显异常。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入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抗过敏、止痒、提高免疫力等治疗,用药包括喜炎平注射液(10mg/次,1次/d,静脉滴注)、马来酸氯苯那敏片(4mg/次,3次/d,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胶囊(50mg/次,3次/d,口服)、匹多莫德分散片(0.4mg/次,2次/d,口服)。患者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值偏高,皮损颜色鲜红,给予头孢呋辛钠(2g/次,2次/d,静脉滴注)抗炎、雷公藤多苷片(20mg/次,3次/d,口服)联合抗过敏治疗。治疗1周后,患者仍诉面额部皮肤瘙痒,夜间明显,不能入睡,头面及颈部皮肤片状红色斑疹、斑丘疹、丘疱疹未见明显消退。

详细追问病史,患者自述入院前有进食鱼生史。再次复查大便常规,结果显示肝吸虫卵阳性。请肝病内科会诊后,拟诊为肝吸虫病,在抗过敏、止痒的基础上,给予驱虫治疗:(1)中药驱虫方(使君子15g、榧子15g、百部30g、花椒10g、牡丹皮15g、地骨皮15g、白鲜皮15g、合欢皮15g、琥珀粉30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2)吡喹酮片(2片/次,3次/d)口服。治疗1周后,患者全身皮肤已无明显瘙痒,面部皮肤丘疹明显消退,仅留暗红色色素沉着,未见渗出。复查实验室结果:白细胞计数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值仍偏高,大便常规未见肝吸虫卵。患者病情稳定,达临床治愈,给予出院,并嘱患者继续服用中药驱虫方1周后返院复查大便常规。患者出院1周后及1个月后门诊复查粪便肝吸虫卵均为阴性。

2讨论

肝吸虫病,又被称之为华支睾吸虫病,是华支睾成虫在肝脏、胆管中寄生而引起的感染性病变。目前,肝吸虫病是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进食鱼生等病史。罗静霞等调查发现,有食生鱼片风俗习惯的地区人群肝吸虫感染总阳性率高于无生鱼片风俗习惯的地区。在两广地区,人们有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为特色的饮食习惯,肝吸虫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防治率却很低,所以采取有效的遏制手段刻不容缓。

肝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症状与感染轻重有关,一般与病毒性肝炎极为相似,部分患者可无症状。但肝吸虫长期作用于肝胆管内,使其结构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萎缩坏死,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胆管癌。王兆为等对例肝吸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其中无症状者占48.15%,有吃生鱼片史者占93.83%,一次粪检检出虫卵者占61.11%,肝吸虫抗体阳性者占90.24%,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75.31%,肝功能异常者占22.22%,肝脏B超检查异常者占81.48%。但目前鲜有肝吸虫病所致皮肤瘙痒的临床病例报道。

本例患者以面颈部皮疹伴明显瘙痒为主要表现,皮疹表现为片状斑疹、斑丘疹及丘疱疹,颜色鲜红,边界不清,对称分布,肤温稍高,初次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查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较正常值偏高,因此初诊为湿疹。但给予抗过敏、止痒等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复查大便常规提示肝吸虫卵阳性,故考虑诊断为肝吸虫病所致的皮肤瘙痒症。该病例皮肤瘙痒考虑与肝吸虫体所致肝胆疾病引起的内分泌代谢异常、病原体反应及神经精神因素有关。吡喹酮是一种常用的驱虫药,其破坏虫体皮层肌肉同时能够有效抑制虫体的分泌和代谢,本例患者口服中药驱虫方及吡喹酮治疗后,皮损治愈,瘙痒症状明显缓解,出院后复查大便常规提示肝吸虫卵阴性,预后良好。

肝吸虫病的传播特征和流行模式是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全面掌握肝吸虫病传播特征和流行模式是科学地开展防治工作的基础。广西作为肝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加强一线临床医师肝吸虫病的诊断意识非常重要。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以及接触史,尤其是是否有进食鱼生史。肝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一次粪便虫卵检出率低且漏检率高,因此对疑似感染患者应该增加粪检的次数,并进行肝脏B超、嗜酸性粒细胞和肝吸虫抗体检查。同时,应强化患者对肝吸虫病严重性的认识,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增强患者主动就医的意识。以上措施都对早期诊断肝吸虫病及其并发症有积极意义。

(文章来源:.10:39;10广西医学于丽源等参考文献略)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宝宝白癜风能治好吗
北京哪里有专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zz/7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