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曹操兵败赤壁竟是因为血吸虫病
201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7辑,原标题为“血吸虫病致曹操兵败赤壁”。
一千多年来,关于赤壁之战有过种种记述和评论,虽然多数的意见倾向于火烧赤壁导致曹军失败,但是历史总有许多可疑之处。本文重点讨论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的关系,力图使之成为战争与疾病史的有趣篇章,也作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科普读物。
在史料中对导致赤壁之战胜负原因的描述中既有火烧,又有疾病,在不同的场合、不同人物、不同时间上各有所侧重,有许多矛盾之处。
让我们不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上,来探讨一下疾病发生的必然性。数十万军马的远征、作战的繁忙劳顿、生活的动荡以及条件的低下,造成体力上的消耗和精神上的紧张是可以想象的。这必然降低了个体和整体对疾病感染与发病的抵抗力和康复机能的水准。同中国北方相比,南方气候炎热多雨,温湿度等条件适于各种传染病、地方疾病原和传播媒介的繁衍和循环。
如果仅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之类的小毛病而在史料中大书特书似乎说不过去。那么,为何会让人联想到血吸虫病呢?
一、血吸虫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虫卵随病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如粪便进入河水,虫卵便在水中孵化成毛蚴。毛蚴并不感染人,而要先钻进钉螺体内寄生。一条毛蚴在钉螺体内可发育、繁殖成上万条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后在浅表的水面下活动,遇到人或哺乳动物的皮肤便钻人体内,进入血液,使人或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有尾蚴的水称为疫水。在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人、牛和不圈养的猪是主要的传染源。不论男女老少都容易感染血吸虫病。不经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不可能自然痊愈,得过病后也不能产生免疫力,治愈后的人如接触疫水,还可以再次得病。
二、血吸虫病主要流行的地区
在我国,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十二个省市区,以两湖、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为严重。血吸虫病之所以局限于江南流行,主要原因在于传播本病的中间宿主(媒介)钉螺——一种水陆两栖的淡水贝类钉螺,其形态大小同谷粒近似。这种螺无法克服北方冬季的严寒冰冻与干旱,所以本病不在北方流行。尾蚴的大小仅几百微米,肉眼不可见,钉螺也只有米粒大小,人和动物多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感染后不是立即发生严重症状,感染初期在尾蚴侵入的皮肤仅有致痒的针头大小粟粒样小出血点,所以往往导致病因难明,糊里糊涂送命而不知缘故,在三国时期更是这样。尽管对赤壁及赤壁之战所在地点、范围还有许多不同意见,但说赤壁之战这个古战场是位于长江流域中游、以两湖为中心同事实不会相差太远。根据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凡是与赤壁之战可能有关的地方大都是湖北、湖南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
三、血吸虫病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疾病
据历史记载及近代研究,已证明血吸虫病是古已有之的疾病。在国外曾有报道,埃及在公元前10~20世纪的木乃伊体内找到血吸虫虫卵。在我国的古医籍中也有很多近似有关血吸虫病的记述。自年以来,我国曾对发掘古墓时发现保存完好的古尸进行寄生虫学研究,至年,共调查15例,分别发现于广州、江苏、福建、长沙、江陵,共发现7种寄生虫卵,其中就有血吸虫卵。在长沙马王堆女尸,侯利苍之妻(辛追)和湖北江陵男尸(五大夫遂少言)的肠壁和肝脏中都发现形态结构保存完好的血吸虫卵。这既说明两湖地区在赤壁之战前已有血吸虫病存在,特别是地方行政长官之妻和江陵五大夫这样贵族家属和官员都得了血吸虫病,又说明本病在当地的流行已十分严重,人群的受感染已十分普遍。
四、多在易感染季节里活动
血吸虫在不同季节发生的感染机会是不尽相同的。通常是夏、秋季最高,次为春季,最低为冬季。这是因为冬季地冻天寒,人畜等下水活动较其他季节少,特别是钉螺体内的血吸虫感染性幼虫(尾蚴)的发育与逸出同温度有密切关系,因而影响不同季节的感染率。赤壁之战决战在冬季,已不是血吸虫的易感季节,但行军转徙、决战前的训练演习、两军大大小小的遭遇战、前哨战等活动大都在秋天,是血吸虫易感季节。研究指出,最适合钉螺生活的温度是13℃左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这温度多见于仲春和深秋。血吸虫尾蚴能在10秒钟内钻入宿主皮肤,甚至钉螺离水登陆后,在有水滴的叶片上爬行也可能逸出尾蚴,人无须下水也有被感染的危险。
由此,我们不得不对此产生疑问,究竟是不是这小小的血吸虫,让曹军在赤壁铩羽。
然而,历史已过去,我们更只能从史书上去了解,得出模糊的推论,血吸虫病论也不尽可信,它比火攻论的争议还要多。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也只能作为一个千古之谜留存于人们心中了,换个角度去想,历史不正是因为这层看不清摸不透的迷雾,才显得那么迷人而又可爱吗?
备注:本文配图来自互联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