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吸虫病流行与防治方法
2016-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急性血吸虫病感染的流行特点
急性感染往往是人们在短期内接触有大量尾蚴的水体所致。急性感染的易感地点,一般是人畜常到,粪便污染水源机会较频繁,易感性钉螺密度较高的地方。也有大量尾蚴随水流扩散到无螺地区造成感染的报告,但其感染度常较低。丘陵和山间平坝地区的易感地点,常在居民区附近的沟渠、小溪和池塘,而高山型地区主要在稻田、坑、塘及家畜放牧的草圃。
急性感染的易感季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5—9月发生急性感染。急性感染的程度取决于人体接触疫水的面积、次数和时间。凡接触疫水的面积大、时间长、次数多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急性感染的比例就大。非流行区的人群进入严重流行区,急性感染发病多高,临床表现较重。
◆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与病理
1、发病机制
童虫及成虫的可溶性抗原均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与细胞反应。虫体引起的病理损害轻微,病人可无临床症状。产卵后,在大量虫卵抗原的刺激下,抗体水平急剧升高,由于虫卵抗原能与各期血吸虫所产生的抗体发生交叉反应,因而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组织的虫卵内毛蚴所分泌的抗原能致敏T细胞,并激活B细胞而产生大量抗体。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引起嗜酸性虫卵脓肿的形成。急性血吸虫病多发生于一次感染大量尾蚴后5—8星期,病期一般不超过半年。
2、病理变化
血吸虫病急性期以炎性渗出的病变为主,受损脏器有充血、肿大及渗出液形成,以结肠及肝脏的病变较为明显。
2.1结肠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的损坏为重,也可累及升结肠阑尾。主要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并有黄褐色粟粒样结节分布及浅表溃疡形成。粘膜及粘膜下层均有嗜酸性虫卵脓肿出现。
2.2肝脏病变:充血、肿大,包膜紧张,表面及切面均有黄褐色粟粒样结节出现,门脉区有大量嗜酸性虫卵脓肿或嗜酸性虫卵芽肿形成,并见肝细胞有灶性凝固性坏死。
2.3其他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肺、胸膜、胰腺、软脑膜及大脑皮质内也可发现嗜酸性虫卵脓肿,但为数较少。
◆急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亦可发生。
1、感染史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秋之交,以6—10月为高峰。
1.1尾蚴性皮炎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痒、无痛,数小时至2—3天内消失。
1.2潜伏期
从接触疫水到出现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热)的时间,称为潜伏期。各家报告不一,80%以上在30—60天,平均约为40天。潜伏期最短14天,平均41.5天,大多数35天。
1.3发热
发热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判断病情的一个重要依据。典型者午后体温骤升,午夜大汗热退,体温相差可高达4℃。发热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低热型:体温很少超过38℃。间歇型与驰张型:间歇型为多见,午后体温上升,临晚高热可达40℃,午夜后降至正常或38℃以内。稽留热型:体温保持在40℃上下。
1.4胃肠道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食欲可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少数有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常见,大便3—5次/日,严重者可达20—30次/日,常带黏液和血便。
1.5呼吸系统症状
咳嗽为急性血吸虫病又一重要症状,有50%左右的病例多表现为干咳、痰少,偶可痰中带血。听诊肺部偶可闻及少许干或湿性啰音。
1.6肝脾肿大
急性血吸虫病病人绝大多数都有肝脾肿大,左叶较右叶明显者,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一般在剑突下5cm以内。半数病人有脾肿大,质软,无压痛。
1.7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急性血吸虫病绝大多数病人有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细胞一般在10—30×10^9/L,有超过50×10^9/L者.嗜酸性粒细胞一般15%--50%之间,偶尔可达90%.免疫学检查、血清循环抗体检测、环卵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检测抗体阳性率接近%。
◆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主要诊断依据
1.1疫水接触史:发病前2星期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发病多在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
1.2尾蚴性皮炎: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不久,接触部位出现散在点状红色丘疹,瘙痒,数天内自行消退。
1.3症状和体征:畏寒、发热、多汗、咳嗽、肝脾大,为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特征,常伴有肝区痛,脾肿大,腹胀及腹痛。
1.4粪检和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是确诊的依据,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免疫学检查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2、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不一,症状复杂。早期粪便可找不到虫卵或毛蚴,临床表现相似的其它发热性疾病,如:疟疾、伤寒、败血症、肝脓肿、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等混淆,故应根据本病与这些发热性疾病的特点,进行临床分析和病原学检查,免疫血清学反应等,加以鉴别。
◆急性血吸虫病的治疗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对体温在39℃以上,中毒症状明显或严重毒血症、脑膜炎症状的病情重病人,在病原治疗前应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
1、支持和对症治疗
1.1加强护理:早期卧床休息,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2—4小时测血压一次。有休克者,按医嘱测量血压并稍抬高下肢,对高热者物理降温。
1.2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与液体,口服维生素B、C等,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统疾病的病人,可考虑补充水、盐或能量物质。成人每日输液—ml,输液种类应视病情而异。无明显失水,可用5%或10%糖溶液0--ml,每0ml中加入10%氯化钾10ml或维生素C1—2g;对高热多汗者,加生理盐水--0ml,糖盐溶液量之比为1:1;对有大量水分并伴有离子丢失者,必须注意补钾。每ml的5%或10%糖液加10%氯化钾10ml。
1.3退热: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大量虫卵抗原的强烈刺激所表现出的毒性过敏反应。所以对一般轻型、中型病人,直接使用杀虫的药物杀灭虫体,控制抗原物质产生,即可逐渐退热。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退热作用。非特异性退热药物一般采用皮质激素。
1.4抗休克: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
1.5补充能量与抗感染:对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每日从静脉内补充葡萄糖不宜低于g或用能量合剂。如并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1.6合并疾病的均应用特效抗生素先予治愈后,再用吡喹酮病原治疗。
2、病原治疗
对轻型及体温在39℃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病人,可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重型病人,先予支持治疗,治疗合并疾病,改善机体状况,再择机作病原治疗。病原治疗的药物应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药物吡喹酮用量,成人总量一般采用mg/Kg体重(儿童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三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一天及第二天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服完。
◆急性血吸虫病的疫情管理
1、疫情高发季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疫情的监控力度,实施24小时值班制度。
2、在疫情高发季节,血防主管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按照国家及省市的有关要求,实行急性血吸虫病疫情零报告制度。
3、当发现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及当地感染病牛或阳性钉螺时,执行任务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血防人员,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4小时内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到疫情报告的中心应在24小时内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时上报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不得瞒报、漏报、缓报。
白癜风医院上海哪家好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