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人鱼身上哪几个部位不能吃,你造吗
2016-11-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时候最常听的多吃鱼会变聪明!因为不爱吃鱼,所以常常被这样骗着吃……长大后才慢慢觉得,鱼真的是个好东西!简直无鱼不欢!住在海边常年吃鱼的厦门人,关于鱼的这些“秘密”你知道多少呢?
鱼的种类有很多,不同人群吃鱼会有不同的好处。总体来说,吃鱼有9大最重要的好处是不得不知道的。除此之外,鱼身上还有几个部位是不能吃的,另外,冬天来了,厦门人最爱吃哪些鱼你造吗?
吃鱼都有哪些好处?
鱼的9大营养价值
1、保护视力: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央视网膜退化导致的,而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可以降低因衰老导致眼睛黄斑变性的风险。
2、降低心脏病风险:据统计心脏病是导致成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而相关研究发现每周通过吃一两次鱼摄取2克左右的欧米伽—3脂肪酸,能使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降低36%,并减少17%的死亡可能。
3、提升脑力:一项刊登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将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鱼油作为膳食补充剂提供给一组18~25岁的年轻人,6个月后,他们的脑力得到了稳步提高。究其原因,研究人员认为,欧米伽—3脂肪酸可以影响记忆的存储功能。所以“如果即将面临一个重要任务或考试,建议你多吃点鱼。”
4、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每天摄取毫克欧米伽—3脂肪酸,相当于每周吃1条多脂鱼或4条瘦肉鱼,可以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风险降低52%。
5、促进发育: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饮食对孕妇格外重要,可以促进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每周食用3~4份包括鱼类在内的海鲜食品(约克),可以显着提高出生后婴儿的智力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动能力。
6、延长寿命:一项经过16年观察的新研究发现,吃鱼的确可以助人长寿。研究人员发现,摄取鱼肉中的有益脂肪酸,可以使死亡率降低27%,坚持吃鱼的人会比不吃的人多活两年。
7、预防哮喘:儿童时期多吃鱼可以有效预防哮喘。荷兰一项针对7名儿童的研究显示,在6~12个月内开始吃鱼的孩子,到4岁时,患哮喘的风险可降低36%。研究人员推论,这可能和多吃鱼有助抗炎有关。
8、保护皮肤:鱼油对皮肤有很多好处,可以调节油脂分泌、有助保湿。另外,研究表明,多吃鱼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利于保护皮肤胶原蛋白,从而防止皮肤松弛,出现皱纹或下垂。
9、提高精子数量:饮食习惯对想要怀孕的朋友相当重要。医院生育中心发现,喜欢吃鲑鱼、青鱼和金枪鱼等的男性,精子数量比其他人多出34%。
秋冬季节,厦门人最爱这4种鱼
1.带鱼
朱家麟介绍,带鱼是洄游鱼类,中国大陆沿海带鱼有三个种群,分布在黄渤海、东海、南海。而主要在台湾海峡洄游的带鱼被称作本港带鱼,是中国三种带鱼中最好吃的。
闽南人之所以喜欢带鱼,一是因为好吃,二是产量大。厦门渔民在一个多世纪前钓捕带鱼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捕鱼方法,由此衍生出一种特别的船型叫钓艚,至今仍被许多老厦门挂在嘴边。
吃法:煎炸带鱼。把带鱼鱼身切成段来煎炸;而鱼头和鱼尾可用来煮酱油水。
2.嘉腊
嘉腊曾是厦门海域的“常客”。朱家麟介绍,厦门青屿、东嘴湾附近的海底礁石以前是它们的产卵场。在东亚文化中,嘉腊被日本、韩国奉为贵族鱼,用来祭祀。而老厦门则把这种鱼用于红白喜事。这种鱼,个头大,口味好,颜色漂亮,深受老厦门喜爱。目前市面上的嘉腊多为养殖鱼。
吃法:老厦门常用鱼头和骨头炖白菜豆腐;鱼身用来煎鱼排,也可以卤,或煮嘉腊鱼粥吃。
3.黄翅鱼
黄翅鱼是厦门鱼类中的“明星鱼”。朱家麟认为,这得益于它鲜味足,肉质细腻,大小适中。“在闽南人吃的鱼中,综合口味、大小、色泽等来看,黄翅鱼可排第一。”
老厦门常说:“冬至前吃黄翅鱼。”也就是说,冬至前的一段时间是黄翅鱼最鲜美的时候。朱家麟称,现在市面上的黄翅鱼95%是养殖的,野生的一斤可以卖到80元—元。
吃法:干煎黄翅鱼,不煎透,泼上酱油。还可以煎透,下水,把鱼放下去熬到鱼汤发白,再下面线,适合胃口不好的老人和小孩吃。
4.赤鬃鱼
赤鬃鱼其实有几个“近亲”,外行以为是同一种鱼,只有内行才品得出来。朱家麟介绍,按大小来说,第一种叫大板,第二种叫板仔,第三种叫赤鬃。这三种鱼味道相差不大,与黄翅鱼相比,其味道更鲜甜更浓郁。
吃法:可用赤鬃鱼连同酸笋来做酸辣鱼汤。
那么,鱼不能吃的部位是哪里呢?
鱼身上哪几个部位不能吃?
鱼龄越大,鱼脑和鱼皮中蓄积的汞就越多。测定结果显示,克以下的鲫鱼,鱼肉、鱼子、鱼皮、鱼脑的汞含量都非常低,数值差异也不明显,都低于0.02毫克/千克,远远低于国家限量(Hg≤0.5毫克/千克),所以完全可以放心食用。随着鱼龄的增大,鱼肉与鱼子的汞含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鱼脑和鱼皮的汞蓄积量明显上升。克的鲫鱼,其鱼皮和鱼脑的汞含量略有上升;而克的鲫鱼,其鱼皮的汞含量比克以下的上升5倍,鱼脑的汞含量竟达20倍以上。
汞含量最高部位排名:鱼头鱼皮鱼肉鱼子。以克鲫鱼为例,鱼脑汞含量达到了0.36毫克/千克,为鱼子的20倍,鱼肉的15倍,鱼皮的6倍。不过这一规律在克以下的鲫鱼中并不适用。
鱼子加热后,汞含量降低。对生鱼和熟鱼的对比研究发现,鱼脑、鱼皮和鱼肉内的汞含量并不能随着加热而降低。但鱼子加热之后,汞含量大大下降,降低到0.毫克/千克以下。
健康吃鱼,就要多注意以上几个部位究竟能不能吃哦。
吃鱼要注意这些细节!
1、空腹吃鱼——导致“痛风”
而绝大多数鱼本身富含嘌呤,如果空腹大量摄入含嘌呤的鱼肉,却没有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分解,人体酸碱平衡就会失调,容易诱发痛风或加重痛风病患者的病情。
2、吃生鱼片——得“肝吸虫病”
很多人都喜欢生鱼片的鲜嫩美味,殊不知生吃鱼片对肝脏很不利,极易感染肝吸虫病,甚至诱发肝癌。
据营养、健康方面的专家介绍,肝吸虫病是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寄生虫病,人通过吃生的或半熟的含肝吸虫活囊蚴的淡水鱼虾和淡水螺类被感染的几率极高,目前我国仅在广东省就有数以百万计的肝吸虫患者,其中不少人正是因为生吃鱼虾而染病。
其临床症状以疲乏、上腹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头晕等较为常见,严重感染者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
3、活杀现吃——残留毒素危害身体
一般人都认为吃鱼越新鲜越好,因此喜欢活杀现吃,认为这样才能保证鱼的鲜美和营养。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认识误区。无论是人工饲养的鱼类或野生的鱼类,体内都含有一定的有毒物质。
活杀现吃,鱼体内的有毒物质往往来不及完全排除,鱼身上的寄生虫和细菌也没有完全死亡,这些残留毒素很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此外,活杀现吃的鱼蛋白没有完全分解,营养成分不充分,口感也并非最好。
4、擅吃鱼胆——解毒不成反中毒
鱼胆是一味中药,中医常用它来治疗目赤胆痛、喉痹、恶疮等症。民间也因此流传吃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明目止咳的说法,所以尽管鱼胆味苦,总有人跃跃欲试。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北京十大最好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皮肤病最专业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