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之红色人物苏德隆流行病学奠基人之
2021-6-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人物介绍
苏德隆(-)
字光熙,江苏南京人。著名公共卫生学家、医学教育家和思想家,我国流行病学奠基人之一。终身致力于流行病的防治实践与研究,系统地开创了中国的流行病学理论体系,对中国乃至世界预防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1
血吸虫病防治
钉螺生态学研究:苏德隆教授通过实验室和实地考察得出最适合钉螺的温度和光线,还研究了不同季节钉螺的变化,提出钉螺分布服从负二项分布的重要规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阐述钉螺生态分布规律的学者。
发现和创造不同的灭螺途径:苏德隆教授通过筛选化学剂,发现了砷酸钙与亚砷酸钙的灭螺作用。年,他又表明粪尿混合发酵时产生的氨,也具有消灭虫卵的作用,提出人尿消灭粪中血吸虫卵的方法,从而推动了江南水网地区的人粪无害化处理。
上海青浦县朱家角镇血吸虫病防治:年春,苏德隆教授率领一支30余人的队伍,到达青浦县朱家角镇,开展灭螺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提出「毁其居,灭其族,防止其流入」的灭螺方针,发动群众一起灭螺。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便消灭了钉螺。至今,这些地区依然无螺,也没有新的血吸虫病病例出现,这成为我国预防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
02
流行病学研究案例
霍乱:苏德隆教授提出了副霍乱的地方性学说,认为副霍乱弧菌可能已在当地越冬和生根。这个科学预见指导了副霍乱弧菌越冬和变异的研究,而国外杂志在其后十多年才发表类似的见解。
桑毛虫皮炎:年上海暴发了皮炎,苏德隆教授只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证明了桑毛虫幼虫为此次上海皮炎流行的病因。他提出的「桑毛虫皮炎」这一名词从此载入医学书籍,得到了各国学者的认可,并被认为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范例。
肝癌:在原发性肝癌病因的研究中,苏德隆教授发现,启东肝癌高发区地处长江水系末端,水质较差,而在同一肝癌高发区,饮用宅沟水者肝癌死亡率最高,饮用河水者次之,饮用井水与深井水者最低。因此,自年起启东县推广改用深井水,肝癌发病率不再增长。这项研究对肝癌的预防和病因研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影响。
03
流行病学理论体系建设
生态学研究来解释疾病的频率与分布。苏德隆教授他认为:「疾病的生态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何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根据生态学的观点,他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流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研究,并在血吸虫病、副霍乱和肝癌等研究中都以此为指导,成为了研究成功的关键。
将数学与统计学方法运用到流行病学研究中。苏德隆教授认为:「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统计学是研究流行病学的最重要工具之一」。年他修正了里德·弗罗斯特(Reed-Frost)数学模型,这是我国科学家建立的第一个流行病学数学模型。他提出钩虫病的未治愈率按指数曲线下降,趋向于零而难以达到零。如果推广到除害灭病的理论认识,则一切病害均难彻底根除。因此,必须坚持「反复斗争」,否则,「死灰复燃,前功尽弃」。
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苏德隆教授曾将流行病学称为「医学逻辑学」,并用侦破一个案件来形容查清一次流行暴发。流行病学根据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提出假设,并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研究加以证实。
亲赴现场,联合实际。苏德隆教授始终认为在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对于流行病学学科的研究至关重要。他本人众多的研究课题几乎都结合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需要,且大都在现场进行。如在长期从事血吸虫病研究期间,他每年都亲自下现场,足迹遍于江南水乡、山丘与湖沼地区;他经常在现场考核他在实验室研制的各种防治措施。在调查桑毛虫皮炎期间,他清晨五点出发赶到郊区,冒着酷暑,寻找「情况证据」;在研究肝癌时,他以七十多岁的高龄,长途跋涉,实地考察,了解长江水系同肝癌分布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叶冬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写在苏德隆教授诞辰周年之际[J].疾病控制杂志,,10(3):-.
[2]徐志一,苏竹君,姜庆五,何纳.献身科研、服务大众——中国预防医学界巨匠苏德隆[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3(10):-.
[3]阙之玫.,枫林桥南万木春——苏德隆和他的教授朋友们[J].档案春秋,(07):19-24.
[4]穆于京.预防医学第一人——苏德隆[J].创新世界周刊,(10):80-81.
资料整理
张楠
图文编辑
韦晓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