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注小榄古镇等地居民肝吸虫感染率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夏季以来,不少人爱吃生鱼片,爱吃鱼片粥,认为清热爽口。昨日,市疾控中心相关专家表示,常吃生鱼片和鱼片粥感染肝吸虫病的风险很高,由于感染后多数没有什么急性症状,因此等到发现时往往已经引起肝硬化、肝胆管疾病和肝癌等,危害非常大。近年来,我市肝吸虫感染率整体上有所下降,但在北部镇区其感染率偏高,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图片来自网络
◆北部镇区感染肝吸虫高于南部地区 据了解,我国有22个省市发现流行肝吸虫病,而广东省是最严重的流行区之一。据广东省卫生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广东全省63个流行县(市)的万人口中,肝吸虫的感染率达16.13%,估计感染人数多万,约占全国的50%。 年10月下旬到11月初,市疾控中心先后在小榄镇的北区和埒西一两个社区,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对居民进行了检测。北区共有人参加了检测,检测人群年龄主要集中在41-60岁,占被检人群的95.4%。结果显示有两成多人感染了肝吸虫,男性感染率比女性高。在埒西一社区,共有人参加检测,检测人群主要为21-60岁人群,约占75.6%。在阳性人群中,男性感染者人数是女性的2.2倍,51-70岁年龄段人群感染率最高,接近四成。感染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岁,最大的75岁。 市疾控中心防疫科副科长舒波介绍,今年5月份他们曾在开发区一个社区做了肝吸虫检测,抽检采集样本人,结果显示感染肝吸虫阳性达两成以上。此外,市疾控中心今年在全市24个镇区的一些酒楼中抽取了份鱼片粥和鱼生样本,检测结果显示感染肝吸虫囊肉阳性率达10%以上。 舒波表示,通过近几年的肝吸虫检测,我们发现中山北部镇区如南头、黄圃、东凤、小榄、古镇等地居民肝吸虫感染率高一些,而南部镇区如坦洲、三乡感染率相对较低。这和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关,与北部地区的居民喜欢吃鱼生有关。
◆可在体内生存几十年,晚期会发展为肝硬化 医院门诊部主任、肝病科专家黄丹平表示,感染肝吸虫后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只有个别人有发烧,因此很多人都会忽视。肝吸虫病早期发现并无什么危险,通过服用肠虫清等驱虫药,一般3天就能基本上把虫清除干净,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治疗,一个人每年驱虫一次约需20元成本就可以了。但是由于肝吸虫可以在人体内存在几十年,如果发展到晚期肝硬化、肝癌,治疗成本就要大大增加。 其实肝吸虫病的检查只要通过肝吸虫抗体检查和大便检查便可以查出。 据介绍,患有肝吸虫病的人,无明显症状的占34.2%,有症状体征的占65.8%,早期的临床表现通常是发热、头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中期表现为肝区痛、黄疸、上腹部疼痛、肝区隐痛、肝肿大、胆囊炎、胆结石。到了晚期后就会出现肝硬化、腹水、肝(胆管)癌、侏儒症(儿童)等。如果不治疗驱虫,肝吸虫可以在人体内生活几十年。
◆生食鱼片、沾染砧板都可感染肝吸虫 舒波表示,当人进食被肝吸虫囊蚴污染的鱼生、虾生、饮用水及未煮熟的鱼虾、或通过沾染砧板、刀具、餐具等污染的食物后就会被感染患上肝吸虫病。因此鱼片粥和鱼生中这类食品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路边小食店的鱼片粥,在鱼生的来源方面没有严格要求,因此风险更大。 “芥末拌鱼生不能杀菌消毒。”舒波表示,不少中山人有个误区,认为吃鱼生时拌上高度白酒和芥辣就可以杀虫灭菌,其实不然。除了鱼生,半生的烤小鱼、涮鱼片、鱼生粥、潮汕“打冷”的半生腌制河鲜等做法,均不能杀灭肝吸虫囊蚴。 据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士透露,明年我市将把肝吸虫病防治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推进,在全市各镇区开展肝吸虫防治工作,对感染率较高的地区进行药物干预,以降低肝吸虫感染风险。 舒波表示,其实在生活中,肝吸虫病是可防可治的,这就要求居民改变饮食习惯,并通过药物定期治疗。平时不要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如鱼生、鱼生粥、烤小鱼、热水涮鱼片等;处理食物时使用的砧板、刀具等应生熟食物分开各用一套,避免受到肝吸虫的污染;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医院进行相关健康检查,一旦发现患上肝吸虫病,应积极接受规范治疗。
(编辑:谢梨)
铓屽煚浠垮彜鐜夊櫒鍒板簳鏈夊鐗涙幇铓屽煚浠垮彜鐜夊櫒鍒板簳鏈夊鐗涙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