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任务523青蒿素三十年隐秘史
2016-12-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本刊记者张鑫明薛田/文
兜兜转转2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终于带着治疗疟疾的药物来到了越南。
那是年,脑型疟疾正在越南流行,不断有人在死去。李国桥应越南政府邀请,和几个同事带着青蒿素类药物过去,效果明显。越南卫生部长听到消息,赶去见他,两人在李国桥住的宾馆会面。对方问,这种药在哪里可以买到?李国桥答,“‘隔壁’就是桂林南药厂,很容易买到。”
当地的卫生官员对他说,“听到这个消息比捡到金子还高兴。”越南官方当即从广西大量进口青蒿琥酯,取代了此前一直使用的奎宁。“迟到”了24年的青蒿素,终于开始挽救越南人的生命。
年3月22日,李国桥深入到海南岛黎寨,为黎族人民治疗疟疾(新华社图)
这一次“迟来”的救援,源于24年前的一次国家任务——“”项目。这是一场前后持续了十余年的漫长接力赛,这个项目也被誉为医药界的“两弹一星”。只是,随着中国疟病患病率的减少,青蒿素淡出了国人的视线,本就秘密执行的“”项目,更是少人提及,若不是今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一批人和那段历史或许行将湮没。
另一场较量时间回推24年。
年5月23日一早,北京饭店的会议厅内拥入了上百号人,他们来自国家科委、国防科委、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化工部和卫生部等部门。会场很热闹,先召开集体大会,再分小组讨论,若想上台发言,则要呼喊几句革命口号。这里召开的是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文化大革命开始整整一年了。会议本打算在总后勤部开,第二军医大学的红卫兵正在那里造反,就改到了北京饭店。会议召开的前5天,国家卫生部科技局局长陈海峰接到上级通知,成立了抗疟研究领导小组,为了动员更多力量,他们上报党中央,希望召开多部门协作会议,毛泽东和周恩来做出了同意开会的批示。
大会持续了一周,商讨组织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及10个省、市、自治区和有关军区的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针对热带地区抗药性恶性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开展防治药物的研究。
为了保密起见,领导小组启用数字代号“”:“”项目、“领导小组”、“会议”等,以致后来研发出来的药物,也多冠以代号。
李国桥,此时正在牛棚接受劳动改造。很快,他被重新起用,受命加入“”项目,组建广州中医学院针灸治疟研究组。
这个项目的想法,始自年。这一年6月下旬,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时任越南人民军总参谋长文进勇。
彼时,越南战争已经打了九年,战争各方的消耗极大,最困扰双方的是流行的疟疾。
越南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部,属热带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雨水丰沛,丛林密布,蚊虫四季滋生,野栖等传染媒介复杂,恶性疟疾终年流行,且具有很强的抗药性。原有像氯喹、乙胺嘧啶、阿的平等抗疟药效果较差,同时以脑型疟疾为主的恶性疟疾死亡率又很高,因此,是否拥有无抗药性、速效的疟疾防治药物,成为决定战斗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
美国卫生署曾说过,疟疾是令驻越美军最感头疼的头号军事医学问题。有数据统计,-年这4年间,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有的部队的感染率竟高达%,由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4-5倍。美军为解决这一问题,专门成立了疟疾委员会,组织了几十个单位投入到抗疟研究中,至年,美国华尔特里德研究院已经初筛了21.4万种化合物,但并没有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同样遭遇疟疾困扰的越南求助于中国。毛泽东对越共高层说,“解决你们的问题,也是解决我们的问题。”
有了最高指示,研发抗疟药物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悄然展开。实则在暗地里,中美于医药战线上开始了另一场较量。
白天研发晚上挨批斗冯凯(化名)是国内一位药学专家,他接触过多位“”项目参与者,他对本刊表示,“会议”召开前的两年内,军事医学科学院等部队单位已经开展了抗疟药物的研发。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和总后勤部等成立了多个赴越卫生团,先去实地调研,发现除疟疾外,越南还流行着多种寄生虫病。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了应急抗疟药,防疟片1号和防疟片2号等,初步解决了越南部队的燃眉之急。
“用这些药去预防和治疗普通疟疾,当时也还是有效的,只不过一些药物会出现耐药性”,冯凯说,尤其是对死亡率极高的、以脑型疟疾为主的恶性疟疾,这些药效果不佳。
集全国之力办一件大事的“”项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启动的。研发分为五个领域:疟疾防治新药的化学合成和筛选,中医中药、针灸防治疟疾的研究,驱蚊剂的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制剂和包装的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现场观察效果。
起初,全国共有四五十家单位,六七百号人参与到“”项目中,后陆续有人员加入。在北京,全国“领导小组”统领全局工作,云南、广州、山东、四川等各地有“办公室”,执行通常是由北京下达任务给地方办公室,后者再将任务传达下属各研究单位。他们平日就在各自的单位里做研究,一般情况下,每年七八月份,从各地抽调的人员会赶赴疟疾严重的海南地区做临床药物试验,现场试验结果上报全国“领导小组”,小组就重大问题请示中央有关部委,等候进一步行动的批示。
说起来顺畅,可在那个动荡年代,任务执行起来的难度非常大。“全国领导小组”组长陈海峰曾回忆,当时出去都得拿着国务院开的介绍信,表明这是战备任务,谁也不能妨碍,“抓革命的事我们不管,抓两派的事情,别找我们,我们是抓生产的。”
一些“”项目的参与者白天在单位研究抗疟药,晚上还得参加批斗会,但大部分人告诉冯凯,能参与“”项目是“非常地幸运”,文革时期,几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停了下来,唯有国家任务“”秘密进行,因任务需要,参与者能避免或少遭受些迫害。冯凯对本刊说,“一种说法是‘’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我觉得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保护了一批知识分子。”
关键一步北京大学黎润鸿等人的文章记载,年“任务”下达时,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简称北京中药所)并没有被列为参与单位,年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代表的建议下才加入进来,所里指定屠呦呦为组长,余亚纲为组员,还有一位叫郎林福。
起先,屠呦呦整理了一些疟疾单秘验方并从中筛选了一些药物,主要集中于胡椒,因效果不理想而放弃。年初,屠呦呦另有研究任务而中断了工作,余亚纲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派来协助工作的顾国明一起查阅整理文献,以上海中医文献研究馆汇编的《疟疾专辑》为蓝本,筛选出重点药物乌头、乌梅、鳖甲、青蒿等,用水煎或乙醇提取,交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焦岫卿做鼠疟筛选。顾国明回忆,青蒿对鼠疟出现过60%-80%的抑制率,焦岫卿回忆的数字是在90%以上。
年下半年,顾国明调回原单位,余亚纲因其他任务调离小组,一位知情人告诉本刊,余亚纲被调去执行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于是北京中药所的“”项目处于停滞状态。
年6月,在卫生部的敦促下,北京中药所重新组织力量研发抗疟药,屠呦呦仍任组长,组员钟裕蓉等人继续提取了余种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筛选,都未获满意结果。
这个时候,屠呦呦提出复筛曾经显示效价较高的中药青蒿,后改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青蒿,于年10月4日,得到了对鼠疟具有%抑制率的青蒿乙醚中性粗取物。
“这是十分关键而重要的一步,”几位医学界的受访者均向本刊说明,屠呦呦的这一步是提取青蒿素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一步也就没有后来的进一步工作,这也是诺贝尔奖颁给她最为重要的原因。
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领导小组”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青蒿乙醚中性粗提物对鼠疟、猴疟抑制率达%,立刻引起了全体与会者的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白癜风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