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绦虫12其他人体寄生绦虫
2021-8-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怎样预防儿童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yufang/第十二章绦虫第十二节其他人体寄生绦虫一、西里伯瑞列绦虫代凡科瑞列属绦虫是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常见寄生虫,共有多种,分布广泛。有少数种类偶然可寄生人体,在我国人体发现的仅西里伯瑞列绦虫(RaillietinacelebensisJanicki,)一种。成虫大小约为32cm×0.2cm,约有节片余个。头节钝圆,横径为0.46mm,4个吸盘上均缀有细小的刺,顶突常缩在四周微凸的浅窝内,其上具有两排长短相间的斧形小钩,约72个。成节略呈方形,生殖孔都开口在节片之同侧,睾丸48~67个,输精管长而弯曲,阴茎囊呈瓜瓤形。卵巢分两叶,呈蝶翅状,卵黄腺位于卵巢后方,略作三角形。孕节外形略呈椭圆,各节连续似串珠状。孕节内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储卵囊,有多个,每个储卵囊中含虫卵1~4个。虫卵呈船形,约45μm×27μm,具有内外两层薄的壳,内含圆形的六钩蚴,其直径7.2~9μm(图12-23)。图12-23西里伯瑞列绦虫成虫主要寄生于鼠类的肠道,孕节脱落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实验证明虫卵能在脑踝蚁属(Cardilcondyla)蚂蚁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该属蚂蚁为其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鼠因吞食带似囊尾蚴的蚂蚁而受染。人体感染也可能因误食这种蚂蚁而致。感染者一般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偶见腹痛、腹泻、肛门瘙痒以及夜间磨牙、流涎、食欲不振或消瘦等,有的患者出现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现象。多数患者大便中常有白色、能伸缩活动的米粒大小的孕节排出。故诊断主要靠粪检虫卵或孕节。西里伯瑞列绦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主要终宿主有黑家鼠(Rattusrattus)、褐家鼠(Rnorvegicus)及小板齿鼠(Bandicotabengalensis)等。人体感染记录于东南亚,如越南、缅甸、泰国、日本以及非洲和澳洲的一些国家,约50例。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和江苏等地共发现30余例。感染者多为7岁以下的儿童,以2~5岁为最多,最小的仅18个月。脑踝蚁属蚂蚁在热带地区很普遍,在我国南方沿海省份常见。它们常在厨房或居室内营巢,与家鼠接触机会较多,幼儿常在地面玩耍,容易误食入蚂蚁,因而受感染。防治措施同膜壳绦虫二、克氏假裸头绦虫克氏假裸头绦虫(PseudanoplocephalacrawfordiBayl’is,)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的野猪体内,以后在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猪体内也有发现,该虫的正常终宿主是猪和野猪,中间宿主是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eumHerbst)等昆虫。年在我国陕西户县首次发现10例本虫的人体感染,由此引起了注意。成虫为乳白色,外形与缩小膜壳绦虫相似,但虫体较大,长97~cm或更长,宽0.31~1.01cm,约有0多个节片。头节近圆形、具有4个吸盘和不发达的顶突,无小钩。全部节片都为宽扁的矩形,生殖孔大多开口于节片的同一侧,偶尔开口于对侧。成节中央是呈菜花形的卵巢,其后是形状不规则的卵黄腺。睾丸24~43个,不均匀地分布在卵巢和卵黄腺的两侧,靠近生殖孔的一侧数目较少。孕节中呈袋形的子宫内充满虫卵,约0~个,并占据整个节片(图12-24)。虫卵近圆形,棕黄色,与缩小膜壳绦虫卵相似,但较大,直径为84~μm,卵壳较厚而脆弱,表面有颗粒状突起,易破裂,内层为胚膜,胚膜与卵壳内充满胶质体,胚膜内含一个六钩蚴,六钩蚴与胚膜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图12-24克氏假裸头绦虫克氏假裸头绦虫主要寄生在猪、野猪和褐家鼠的小肠内,虫卵或孕节随宿主粪排出后,被中间宿主赤拟谷盗吞食,在后者的体腔内经27~31天发育为似囊尾蚴,至50天才具感染性。当猪食入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后,经10天即可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30天后成虫子宫中的虫卵开始成熟。赤拟谷盗常在粮仓、住室和厨房活动,人体感染是因为误食赤拟谷盗所致。轻度感染的病例常无明显症状。感染虫数较多时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失眠和情绪不安等症状。腹痛多为阵发性隐痛,以脐周围较明显。腹泻一般每日3~4次,大便中可见粘液。诊断主要依靠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孕节,该虫节片与虫卵都与缩小膜壳绦虫相近,但可根据其虫体和虫卵体积都偏大、成节中睾丸数较多的特征作出鉴别。克氏假裸头绦虫分布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及我国。上海、陕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十多省、市的猪和野猪中曾有发现,人体感染见于在陕西户县,感染者年龄4~48岁,感染虫数为1~12条;辽宁营口也曾发现4例病人。防治上除了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外,还应注意灭鼠和消灭粮仓及厨房害虫。治疗病人可使用巴龙霉素,也可用甲苯咪唑或灭绦灵加别丁。三、司氏伯特绦虫司氏伯特绦虫[Bertiellastuderi(Blanchard,)StilesandHassall,]隶属于裸头科(Anaplocephalid),是猴和其他灵长类常见的寄生虫。曾在菲律宾犬体内发现。人体感染罕见,至今仅20余例,见于毛里求斯、菲律宾、东非、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和新加坡等地,我国至今尚未见人体病例报告。成虫长~mm,个别的可长达mm,最宽处为10mm。头节稍扁,顶端有已退化的顶突,4个卵圆形的吸盘。颈节长0.5mm。成节长0.75mm,宽6mm,每节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孕节中子宫里充满虫卵。虫卵为不规则的卵圆形,大小为(45~46)×(49~50)μm。卵壳透明,其下有一层蛋白膜包绕的梨形结构,此结构一端具有双角的突起,突起尖端可达卵壳,内有一六钩蚴。虫卵被螨类(Scheloribatesbaevigatus和Galumnaspp.)吞食后,卵内的六钩蚴发育成为似囊尾蚴。终宿主食入含有似囊尾蚴的螨类而感染。成虫寄生于终宿主肠内,孕节随粪便排出体外。人误食有似囊尾蚴的螨而受感染。成虫在肠内寄生时可无任何症状,也可发生腹痛和呕吐。诊断依赖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孕节。用阿的平驱虫有效。四、巨颈带绦虫和水泡带绦虫巨颈带绦虫(Taeniataeniaformis)又名带状带绦虫,带状泡尾绦虫等。成虫寄生于猫、犬等食肉动物,分布甚广;中绦期幼虫称带状囊尾蚴或叶状囊尾蚴(Cysticercusfasciolaris)寄生在啮齿类动物的肝脏,特别在鼠类极为常见,幼虫偶可感染人类。成虫体长15~60cm,头节外观粗壮,顶突肥大、呈半球形突出,4个吸盘也呈半球形,向侧方突出,头节后颈部极不明显。因此又称为“粗头绦虫”或“肥颈绦虫”。幼虫属链尾蚴型,长链状,头节裸露不内嵌,后接一假分节的链体,后端为一小伪囊(图12-25)。图12-25粗头绦虫的链尾蚴模式图寄生在猫等动物的巨颈带绦虫成虫,其孕节随宿主粪便排出后,通常可自行蠕动,在蠕动时即可释放出虫卵污染外界环境。鼠、兔等中间宿主吞食了虫卵后,六钩蚴在消化道逸出,钻入小肠壁,然后随血流到肝脏,经过2~3个月发育成链尾蚴。猫等动物捕食了带有链尾蚴的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后,链尾蚴进入小肠,尾泡和假链体脱落,头节吸附在肠壁上,经1个月后发育为成虫。人体因误食虫卵而感染。Hsieh()从我国台湾报告了1例该虫的人体感染;Ekanyakes()也从斯里兰卡报道了一儿童从猫体感染了本虫。水泡带绦虫(Taeniahydatigera)成虫寄生于犬、猫、狼、狐狸等食肉动物,其中绦期幼虫称细颈囊尾蚴(Cysticercustenuicollis),寄生于猪、黄牛、山羊等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的肝脏浆膜、网膜及肠系膜等处。幼虫可感染人体,引起细颈囊尾蚴病。细颈囊尾蚴俗称水铃铛,呈囊泡状,囊壁乳白色,泡内充满透明液体。囊泡从黄豆大小至鸡蛋大。肉眼即可见到囊壁上有一个不透明的乳白色结节,是其内陷翻转的头节和颈部所在。若使结节的内部翻转出来,即能见到一个相当细长的颈部和其游离端的头节(图12-26)。但在组织中寄生时,由于其囊泡外通常有一层由宿主组织反应形成的厚膜包裹,故在外观上常容易与棘球蚴相混淆。图12-26细颈囊尾蚴模式图成虫是较大型的虫体,体长为75~cm,白色或微带黄色。链体有~个节片,头节稍宽于颈部,顶突上有30~40个小钩排成两圈(大钩~μm,小钩~μm)。成节有睾丸~个;孕节全被子宫和虫卵充满,子宫每侧有5~10个粗大分支,每支又有小的分支。虫卵近似椭圆形,大小为38~39μm,内含六钩蚴。成虫寄生在食肉动物小肠内,孕节随终宿主粪便排出,虫卵污染了牧草、饲料和饮水后,被中间宿主家畜和野生动物吞食,则在消化道逸出六钩蚴,然后钻入血管,随血流到肝表面和腹腔内发育。人亦因误食虫卵而受感染。国内人体感染报告见于贵州省。(包怀恩)(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引言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十章纤毛虫
结肠小袋纤毛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第五节并殖吸虫
第六节裂体吸虫(血吸虫)
第七节其他人体寄生吸虫
第十二章绦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曼氏迭宫绦虫
第三节阔节裂头绦虫
第四节链状带绦虫
第五节肥胖带绦虫
第六节亚洲牛带绦虫
第七节微小膜壳绦虫
第八节缩小膜壳绦虫
第九节细粒棘球绦虫
第十节多房棘球绦虫
第十一节犬复孔绦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猪带、牛带、缩小及微小膜壳、曼氏迭宫和细粒棘球-绦虫【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