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科普知识2

2016-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支持和对症治疗:

01

加强护理:早期卧床休息,记录24h出入液量,2~4h测血压1次。有休克者,按医嘱测量血压并稍抬高下肢,对高热者物理降温。

02

支持治疗:补充维生素与液体,口服维生素B、C等,有明显腹泻及消化系症状的病人,可考虑补充水、盐或能量物质。成人输液量每日~ml,输液的种类应视病情而异。若无明显失水,可用5%或I0%葡萄糖溶液I~ml,每Iml中加入I0%氯化钾I0ml及维生素C1~2g;对高热多汗者,每日加生理盐水~Iml,葡萄糖与盐溶液量之比为1:1;对有大量水分并伴有离子丢失者,必须注意补钾,每ml的5%或10%的葡萄糖或复方氯化钠液体中可加入I0%氯化钾10ml。应尽量动员病人口服,口服不足的部分由静脉补充。病情危重青,时考虑小量输血。

03

退热:急性血吸虫病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大量虫卵抗原的强烈刺激所表现出的毒性过敏反应。所以对一般轻型、中型病人,直接使用杀虫药物杀灭虫体,控制抗原物质产生,即可逐渐退热。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退热作用。

非特异性退热药物一般采用皮质激素。对高热或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于病原治疗前或同时合并应用,可增进退热效果和改善病情。轻型病人一般不需使用激素治疗;中型病人可短期应用并以口服为主;重型病人宜将激素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常用的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及泼尼松等。氢化可的松~mg/d,加入5%或I0%葡萄糖溶液Iml中,缓慢静脉滴注;泼尼松30~40mg/d,分3~4次口服;地塞米松4.5~6.0mg/d,分3次口服,或I0~20mg/d加入5%~I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重症高热者,开始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在输液中静脉滴注,待遇热后改为口服。使用激素时间不宜太长。在体温降低、症状改善后,即可逐渐减量并维持l星期左右。使用皮质激素时,宜同时口服I0%氯化钾,每次10ml,每日3次。合并有粪类圆线虫感染的病人,在有效驱虫之前不可使用激素,以免产生免疫缺陷,而造成幼虫播散型超度感染,严重者可致病人死亡。

04

抗休克:对出现休克者,应先补充血容量和电解质。呕吐、腹泻病人,。可采用I0%葡萄糖溶液ml,复方氯化钠ml,11.2%乳酸钠ml,静脉滴注。有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ml缓慢静注或滴入。有中毒性休克时.则应用氢化可的松~ml/d或地塞米松30~40mg/d,加入I0%葡萄糖溶液一1ml中,静脉滴注。激素一般使用2~3天,待休克控制后即可停用。有微循环衰竭时,需加用胶体溶液,可用血浆-ml或ml右旋糖酐40。对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者,可用美芬丁胺(恢压敏)20~40mg或多巴胺20~60mg或异丙基肾上腺素0.5~1ml,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ml中,静脉滴注。对有四肢温暖、面部潮红者.则应用去甲肾上腺素2~5mg(从低浓度开始)或间羟胺(阿拉明)20~40mg.加入10%葡萄糖溶液ml中,缓慢静脉滴注。

05

补充能量与抗感染:对不能进食的重症病人,每日从静脉内补充行葡萄糖不宜低于g。或用能量合剂,如并发感染,应及时使用抗生素。

06

合并疾病的治疗:农村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常合并肠道寄生虫感染,在病原治疗前,宜先行驱虫治疗,可减少病原治疗药物的胃肠道后应;加大合并伤寒、痢疾、钩端螺旋体感染,均应用特效抗生素先予治愈;如合并肺结核.可在抗结核治疗中,适时用吡喹酮予以病原治疗。

07

病原治疗:

对轻型及体温在39℃以下、一般情况较好的中型病人,可尽早进行病原治疗;对病情较重的重型病人,先予支持治疗,治疗合并疾病,改善机体状况,再择机作病原治疗。病原治疗药物当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吡喹酮用量,成人总量一般采用mg/kg体重(儿童mg/kg),6日疗法,每日总剂量分3次服,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1天及第2天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吡喹酮见效快。轻型病人在服药1个疗程后2-4天内,体温即可降至正常;中型或重型病人需治毕1星期或更长时间体温才降至正常,约50%的病人于服药后当天可发生伴有寒颤、高热等类赫克斯海默反应,最高体温比治前可升高1℃左右,出现体温“反跳”现象。对服药前体温已降至正常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吡喹酮用量可按慢性血吸虫病疗法进行治疗。对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热不退者,如无其他病情,可在停药两星期后重复1个疗程。

什么是慢性血吸虫病?12

急性血吸虫病经治疗未愈,或未治自行退热,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非疫区人群进入疫区,偶尔接触疫水,轻度感染,未表现急性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临床症状,未引起注意,可误诊他病。经半年至l年左右有可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病变,或B超检查肝脏有回声增强、增粗改变。更为多见的是流行区居民,由于常与疫水接触,经少量、多次感染后获得一定免疫力,居民对血吸虫各期抗原,特别是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耐受性,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临床可分为以下数型。

01

无症状(隐匿型)

主要为隐匿型间质性肝炎,病人健康与劳动力未受影响,无明显症状,少数有轻度的肝脏或脾脏肿大,肝功能正常。这类病人在流行区颇为多见,尤其是轻流行地区。此外,在城市居民、工人和部队战士中的无症状病人,由于已离开疫区,且接触疫水少,体内虫数少,病理改变轻微,粪便虫卵量少,诊断困难,常需血清免疫反应、直肠粘膜活检或B超协助诊断。无症状型病人终身无显著临床表现,但亦可因重复感染、饮酒、营养失调、感染肝炎病毒而出现明显症状与体征。

02

有症状

主要为慢性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炎和结肠炎,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症状是间歇性出现。腹痛、腹泻或粘液血便常于劳累或受凉后较为明显。休息时减轻或消失。轻度者腹泻,每日2~3次,粪内偶带少量血液和粘液;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粪便等。病人一般情况尚好,能从事体力劳动。肝肿大较为常见,表面平滑,质稍硬或充实感,无压痛,已多有脾轻度肿大。有时在下腹部可摸及质硬且固定的大小不同的包块,此系虫卵沉积在大网膜、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结所形成的纤维性肉芽肿,此情况在全国解放初较为常见,主要是反复感染,又未获及时、有效的杀虫治疗,目前已不多见,需与结核、肿瘤进行鉴别。血象可见嗜酸粒细胞增高及轻度贫血。肝功能试验,除血清球蛋白与丙种球蛋白可增高外,丙氨酸转氨酶等均在正常范围。反复粪便检查虫卵或毛蚴可获阳性结果。直肠粘膜活检90%以上病例可找到虫卵,多为变性虫卵。血清环卵反应、间接血凝试验与酶联免疫试验(ELISA)检测抗体可获90%以上阳性结果,而病人的循环抗原可有70%~80%检测到阳性结果。B超可显示肝脾肿大,肝实质回声改变。门脉分支血管壁增厚有助于诊断。

《今日佤邦》是缅甸佤邦新闻局开办的唯一







































我们热爱和平向往和平
历史给了新滩机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by/24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