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四专业人体寄生虫学三

2017-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日本裂体吸虫

1血吸虫知识知多少

在人体寄生的血吸虫有6种:

1、日本血吸虫

2、曼氏血吸虫

3、埃及血吸虫

4、间插血吸虫

5、湄公血吸虫

6、马来血吸虫

血吸虫:

1、血吸虫—裂体吸虫。裂体科,雌雄异体

2、血吸虫病是发展中国家重要寄生虫病之一

3、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估计有5~6亿人口受威胁,患者达2亿

日本血吸虫的危害

1、日本血吸虫引起的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首。

2、流行分布广泛,12个省、市、自治区,个县、市。目前主要在7个省的个县(市、区)。我国目前仍有84.3万(晚期2.4万)

2形态特征

(一)成虫形态

1.雌雄异体、常合抱

n长12~20mm

n口、腹吸盘发达

n抱雌沟

1.1雄虫

n雄虫乳白色,长1~2cm,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吸盘发达,腹吸盘以下,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gynecophoralcanal),外观呈圆筒状。

1.2雌虫

n雌虫前细后粗,长2~2.5cm。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合抱。

1.3血吸虫雌雄合抱

n雌虫发育成熟必需有雄虫的存在和合抱,促进雌虫生长发育的物质可能是来自雄虫的一种性信息素

(二)虫卵形态(重点)

n平均89×67μm;

n椭圆形;

n淡黄色;

n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留物;

n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油滴状的头腺分泌物,为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三)幼虫形态与结构

1.毛蚴

n呈梨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99×35μ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动器官。

n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两个侧腺,均开口于顶突。

n毛蚴的腺体分泌物为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是重要的致病物质。

2.胞蚴

3.尾蚴

n尾蚴:体部、尾部:尾干和尾叉

n尾叉不及尾干的一半,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

n体部前端有一单细胞头腺,腹吸盘周围有五对钻腺

3生活史

n中间宿主:钉螺(肋壳钉螺光壳钉螺)n成虫寄生: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

n终宿主:人、哺乳动物

感染期:尾蚴

(一)成虫产卵及卵的排出

产卵位置:在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

产卵特点:阵发性成串排出,呈念珠状沉积在肝、肠等组织血管内。虫卵的分布:随粪便排出或大量沉积于肝、肠(与致病有关)

虫卵的排出:

1.毛蚴分泌物(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组织发炎坏死)

2.血流压力 

3.肠蠕动                

4.腹内压增加         

5.坏死组织向肠腔溃破,

6.虫卵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

7.随粪便排到体外

(二)虫卵的孵化和毛蚴的行为

孵化条件

 温度:10~37℃,25℃最适宜

 渗透压:低渗透压(12mOsm)水体(清水)

 光照:光线可加速毛蚴的孵化

 PH值:最适PH值为7.5~7.8

分布、运动特点:多分布在水体的表层,作直线运动,并有向光性和向清性的特点

寿命:15-94小时

(三)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和无性繁殖

毛蚴如何进入钉螺体内呢?

1.螺类毛蚴松吸引毛蚴

2.毛蚴前端顶突吸附或者毛蚴顶腺细胞分泌蛋白酶或者毛蚴不断交替伸缩运动

3.进入螺内

(四)尾蚴逸出及侵入终宿主

影响尾蚴逸出的因素

水温(主要因素):15~35℃,最适为20~25℃

光线:对尾蚴孵出有良好作用

水的PH值:6.6~7.8适宜

分布:主要分布在水面

寿命:1~3d

侵入终宿主:尾蚴-终宿主-皮肤-弃尾-童虫

如何钻入皮肤?

吸盘吸附皮肤       

尾蚴头腺钻腺细胞分泌物

(酶促作用)

头器伸缩(探查作用) 

全身肌肉运动(机械作用)

尾部摆动

钻穿

宿主皮肤

4致病

n血吸虫生活史中凡能进入人体者均有害

n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尾蚴

童虫

成虫

虫卵(虫卵为致病的主因,致病原因:虫卵内毛蚴分秘可溶性抗原(SEA)虫卵(SEA)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血吸虫抗原抗体复合物虫卵肉芽肿对宿主的危害: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反应

有利方面

 ⑴破坏虫卵

 ⑵隔离、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肝毒抗原),减少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

有害方面        

⑴干线型肝硬变

⑵肠壁纤维化

对肝脏的危害

n轻度感染患者: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窦前静脉,故肝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n重度感染患者:

干线型纤维化(干线型肝硬化):窦前静脉阻塞,纤维性疤痕汇合,形成沿门脉分布的干线型纤维带

肝脾型血吸虫病:窦前静脉广泛阻塞,导致门脉高压,引起肝脾肿大,腹壁、食道及胃底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等症状。

何博礼现象: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在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称何博礼现象。

对肠的危害:由肠壁纤维化引起吸收障碍、营养失调、便血等

5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n急性期血吸虫病

n慢性期血吸虫病

n晚期血吸虫病

n异位血吸虫病

1.急性血吸虫病

n多见于初次感染者,慢性病人再次感染尾蚴后大量亦可发生。常见于感染后5~8周。

n临床表现:畏寒、发烧、多汗、淋巴结及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腹泻等。

n实验室诊断:粪检虫卵或毛蚴孵化阳性

原因:SEA↑→Ab↑→Ag-Ab→血清病样综合征

2.慢性血吸虫病

n占90%病人。常出现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

无症状(隐匿型):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肝功正常

有症状:慢性腹泻或慢性痢疾、结肠增厚、肝脾肿大、贫血。肝功能实验除丙种球蛋白可增高外,其余在正常范围

n实验室诊断:使用直肠粘膜活检、血清免疫学试验协助诊断

3.晚期血吸虫病

n是指出现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症,严重生长发育障碍或结肠显著肉芽肿性增殖的血吸虫病患者。重感染者约5年后出现晚期病变,在重感感染区约占5~10%,青壮年和儿童多见。

n实验室诊断:使用直肠粘膜活检、血清免疫学试验协助诊断

n临床分四型

巨脾型

腹水型

结肠增殖型

侏儒型

4.异位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

异位损害: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肉芽肿。常见于肺(肺型血吸虫病)、脑(脑型血吸虫病)

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多见于急性期,与感染尾蚴数量有关

6血吸虫感染的免疫

血吸虫抗原

不同发育期的血吸虫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自特异性抗原

特异性抗原在吸虫病的免疫诊断,免疫病理或诱导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循环抗原及免疫复合物

n循环抗原指活虫体排放到宿主体液内的大分子微粒,主要是排泄分泌物或脱落物中具有抗原特征,并且能被血清免疫学试验所证明的物质。循环抗原可诱发宿主的保护性免疫,或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变化,或成为免疫诊断中检测的对象。

n主要的循环抗原有:肠相关抗原(GAA)、表膜相关抗原(MAA)、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免疫复合物形成过多或未被有效清除→沉积在组织(血管、关节)→炎症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伴随免疫

n定义:宿主初次感染血吸虫后对再感染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即获得性免疫。这种抵抗力主要表现为对再次入侵的童虫具有一定的杀伤作用,而对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起杀伤作用,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具有一定免疫力

它是一种不完全性、非消除性免疫

杀伤效应机制:ADCC

免疫逃避

n定义:在伴随免疫中,初次感染的成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的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n免疫逃避机制

封闭抗体假说

“抗原伪装”和“抗原模拟”假说

“表面受体”假说

表膜不断更新

“表面受体”假说

童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与童虫表面受体的存在有关。(抑制或直接破坏宿主免疫应答)

7实验诊断

1.病原诊断(粪便、组织)

粪便直接涂片镜检(改良加藤法)

尼龙袋集卵法

毛蚴孵化法

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2.免疫诊断

皮内试验(IDT)

环卵沉淀试验(COPT)(环沉率大于5%为阳性)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8流行

流行环节

n传染源:病人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本病一种是人兽共患病

n传播途径:

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

水体内有钉螺: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血吸虫的流行范围与钉螺分布完全一致。

接触疫水,尾蚴主动入侵入宿主易感人群

n钉螺滋生地特点: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

流行特征

n地方性:流行区与钉螺分布基本一致,沿水系分布

n季节性:尾蚴逸出需要一定温度、水、光线,人因生产、生活接按触水

n人兽共患病性

流行区类型

n湖沼型:

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的长江沿岸和湖泊周围,钉螺面积大,占全国钉螺总面积的82.8% 

n平原水网型:

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            

n山区丘陵型:

我国南方如四川、云南、广东

9我国血防工作现状

n12个流行省市区中有5个达到消灭血吸虫标准:

广东、上海、广西、福建、浙江

n个县市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2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个县市尚未控制流行

n现有病人数:84.3万病人(原万),中晚期病人2.4万;病畜54万头(原万)

n钉螺面积:共计34.74亿平方米(原亿平方米)

水网:0.47亿平方米;湖区:32.75亿平方米;山区:1.51亿平方米

目前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n湖区(洞庭湖、鄱阳湖的江湖滩涂),湖沼型占95.5%

n山区(四川、云南)

目前疫情总的趋势:流行区疫情有加重,钉螺面积扩大,有可能向城市蔓延

10防治

n防制策略:综合防治、标本兼治

n控制传染源:查治病人、病牛

治疗药物:吡喹酮

n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和消灭钉螺

加强粪便管理

安全供水

n保护易感者:阻断感染药物:青蒿琥酯、蒿甲醚

感谢大家对专业板块的支持,由于小编的能力有限,编辑的内容可能存在着些许错误,欢迎大家留言批评指正,小编将会在下次







































儿童白癜风怎样治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cnygtex.com/nxcbby/3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