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光下
2017-12-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近期,
将有多位历届诺贝尔奖获奖大咖
现身北京
大家知道他们是为何而来吗?
在此,我们先给大家留个悬念
答案将在近日揭晓,
敬请期待......
言归正传
下面请聆听诺贝尔奖历史中
三位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探寻——血的奥秘
放心,这位不是传说中的吸血伯爵德拉库拉,而是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兰德斯坦纳,一位美籍奥地利人。
首先要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自己的血型么?应该大部分都知道吧,很多O型,还有AB、A、B型。不过在一百年前,人们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血型。长久以来,从各种吸血鬼的传说到中世纪的偏方——“放血疗法”,血液总让人感觉既神秘又陌生。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给手术中的病人和失血过多的伤员进行输血,这一下激起了人们对于输血的热情;但是怪事发生了,输血后确实对有的病人有一些显著的效果,但是也有部分人在几个月后去世了。为什么有些输血有用,有的却不行?开始人们觉得可能是不同人之间体质不同导致的,但是某些精壮的小伙子在输血后也出现了各种并发症,正在进行血液研究的兰德斯坦纳决心找到答案。
兰德斯坦纳意识到:会不会是输血人的血液与受血者身体里的血液混合产生病理变化,而导致受血者死亡?他用22位同事的正常血液交叉混合,发现某些血浆能促使另一些人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但也有的不发生凝集现象。于是,兰德斯坦纳将22人的血液实验结果编写在一个表格中,通过仔细观察这份表格,他终于发现了人类的血液按红血球与血清中的不同抗原和抗体分为许多类型。他把表格中的血型分成3种:A、B、O。不同血型的血液混合在一起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就可能发生凝血、溶血现象,这种现象如果发生在人体内,就会危及人的生命。
四种血型及他们的抗原体示意图
年,兰德斯坦纳的两名学生发现除了A、B、O三种血型外还存在着一种较为稀少的第四种类型,后来称为AB型。到年经国际会议公认,采用兰德斯坦纳原定的字母命名,即确定血型有A、B、O、AB四种类型,至此现代血型系统正式确立。从此,输血变得安全了,这一发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兰德斯坦纳也因此获得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另外,大家知道为什么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么?因为这一天,就是卡尔·兰德斯坦纳的生日。
维生素的发现之旅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来自荷兰的医学家。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后,年艾克曼作为军医来到了印度尼西亚,在军队中他发现,当时的士兵们饱受病症之苦。
在这里我们先来澄清一个概念,“脚气病”并不是“脚气”,虽然只差一个字但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我们平时口语中所说的“脚气”实际上是一种足部皮肤病;而“脚气病”的症状为手脚发麻、腿脚无力,严重的会导致意识障碍和昏迷,这些士兵得的就是这种病,可想而知当军队中大批士兵都患此病时对战斗力的影响有多大。在某些战斗中,患病的战士冲锋时都是东倒西歪的,因患病导致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超过了阵亡人数,可见事态之严重。
荷兰政府在当地派有对此情况的专门调查团,而艾克曼只是作为助手帮忙,结果皇家调查团的大爷们只是简单的收集了病患的血液样本就草草收工了事,艾克曼不死心,等这帮人走了之后他自己继续搞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该病是由细菌引起的,艾可曼经过详细调查后,发现事情并不是这样。
他发现,当地的鸡也会患病,如果鸡只吃白米,就会产生严重的症状,可是如果让鸡吃混有糠的粮食,病症就会减轻很多,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又找来了两组人做实验。一组只吃精白米,另一组吃糙米,结果吃白米的那一组人患病的比例远远高于另一组。根据这一发现,艾克曼否定了这种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理论。他得出结论,吃精磨的白米就会患病,而食用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并发现可治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他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
后来人们才知道,食物中不仅含有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还有一种“辅助因素”,它的含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维生素。而艾克曼发现的就是维生素B1。
艾克曼由于发现了维生素B1而在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成就都源于他坚持不懈的研究,敢于正视实验结果而否定原有学说。科学,要的就是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现在已知的种类就有几十种
从各种食物中摄取不同的维生素,早已为大家所熟知
“右脑先生”罗杰·斯佩里
年10月9日,罗杰?斯佩里获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第二天,学院校刊发了号外,上面登了各方的祝贺。校长的贺词是:“斯佩里,谨向阁下大脑的左右两半球一并致贺!”这样的贺词多少有些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不过,其实校长是玩了个小幽默,因为斯佩里获奖的主要原因就是“发现了大脑左右两半球在功能上的特化,使我们对大脑结构机能有了崭新的认识。”
罗杰·斯佩里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斯佩里开始从事神经元的功能特异性研究,他首先用动物进行了大量实验,他发现,将大脑左、右两个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割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这一发现表明——“当割断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接,每个半球就像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每一个半球都具有知觉、学习及认识系统。”
当时,科学家对药物治疗无效的癫痫病人,采用一种极端的治疗方法,即切断大脑的胼胝体。这么一来,癫痫病发作虽然停止了,但大脑两半球却被分割开来,“老死不相往来”,不仅信息不通,连行动也互不配合,于是形成了所谓的“裂脑人”。斯佩里对“裂脑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人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作了大量的比较实验,终于揭示了左右半球在功能上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从而使人们对大脑这个微妙世界有了更新、更深入的了解。
一个著名的实验,当“裂脑人”左手触球时(看不到球)
他无法通过触摸感知到物体,而换到右手则完全没问题
斯佩里最终的实验结论,左半脑控制右半身,主要负责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控制左半身,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艺术脑”。斯佩里的研究成果是对人类大脑科学研究的重大里程碑,是真正的“世界右脑开发第一人”。
艺术与灵感,都源于右脑
科学家们指出,右脑的存储量是左脑的万倍。然而现实生活中95%的人,仅仅只是使用了自己的左脑。终其一生,大多数人只运用了大脑的3%—4%,其余的97%都蕴藏在右脑的潜意识之中。想要不虚度一生,就不要让自己的潜能“沉睡”,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右脑——动起来。
回顾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百年历程
无处不闪耀着人类智慧与文明之光
科学家们凭借着永不止步的探索之心
不懈的坚持与奋斗
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挽救了难以计数的生命
守护着人类的生命之光
相关文章链接:
《守护生命之光上》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