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毛皮动物养殖蓝狐吸虫病的防治
2018-3-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蓝狐吸虫病
狐吸虫病是由吸虫纲所属的各种寄生虫性吸虫寄生在狐的消化系统(胃、肠、肝、胆管、胰)、肺脏、门脉、输卵管等器官的一类蠕虫病。也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吸虫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危害很大。
吸虫的发育比较复杂,通常要更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中间宿主多为鱼、蛙、昆虫之类。
华支睾吸虫就是狐吸虫病之一。本病是后睾科支睾属的中华支睾吸虫(简称华支睾吸虫)寄生在狐的胆囊及胆管内而引起的肝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尤以南方各省流行很重。
病原:华支睾吸虫虫体扁平呈柳叶状,长10-15毫米,宽2-5毫米,透明或半透明,口吸盘大于腹吸盘,二者相距较远。两者盲肠直达虫体后端。2个大而呈树枝状的睾丸,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呈分叶状,位于睾丸之间;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中间两侧;子宫呈冠状盘绕于卵巢之前,直至腹吸盘前缘的生殖孔。虫卵为黄褐色,平均为29微米×17微米,形似灯泡,内含毛蚴,顶端有盖,盖的两旁可见肩峰样小突起,虫卵底部有1个小突起。
流行特点:华支睾吸虫上要寄生在狐的肝胆管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进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钉螺吞食后,毛蚴由卵内逸出,逐渐发育繁殖,经胞蚴、雷蚴阶段,最终长成尾蚴。从钉螺吞食虫卵到发育成尾蚴,约需天。尾蚴从钉螺逸出后,在水中游动,义被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吞食后,在鱼体各部(肌肉内最多),经20天发育成椭圆形的囊蚴。狐吃了这种含有囊蚴的鱼、虾之后,幼虫在十二指肠破囊而出,并从总胆管经胆管进入肝胆管,在肝胆管约经1个月发育变为成虫,并开始产卵,成虫寄生于胆管,引起胆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与增生,以至胆管纤维化;严重的可波及胆囊,并由于压迫性坏死,而导致门脉周围性肝硬变。
症状:华支睾吸虫病发展得比较慢,轻者没有症状,只是慢性消瘦。重症时则见到腹泻,全身无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触诊时可摸到肝表面有结节;高度消瘦,黄染,肝硬化,触之疼痛,有腹水。
诊断:在本病流行区,若发现狐消化不良、腹泻、贫血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时,应进行粪检,发现虫卵即可确诊。粪检方法是可采用水洗沉淀法或乙醚蚁醛法。
治疗:可选用氯喹、硫双二氯酚、碘化噻唑氰铵,六氯对二甲苯、吡喹酮或中药治疗本病。其中六氯对二甲苯(血防)疗效较好,剂量为2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3次,连服5天,总量不能超过25克。近年来,有的养狐户用吡喹酮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更多特种毛皮动物养殖链接↓↓↓
特种毛皮动物养殖
貉群传染病发生后的紧急处理
特种毛皮动物养殖
貉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特种毛皮动物养殖
貉化脓性子宫内膜炎
特种毛皮动物养殖
狐狸是否发情如何鉴定
特种毛皮动物养殖
狐狸五种繁殖疾病的防治方法